內政部發布2022年第4季住宅價格指數持平,台北市首見下跌,預期高房價回緩情形將逐步發酵。
政府打炒房動作持續兩年,但房價紋風不動嗎?根據內政部今(2023)年四月所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住宅價格指數新聞指出,第四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為127.51,較第三季微幅上漲0.94%,為2020年第三季以來季漲幅首次小於1%;但在六都中,台北市下跌0.47%,是2020年第二季以來首見下跌,其餘五都的上漲趨勢也明顯收斂。
去年第四季已現量縮價平
在六都住宅價格指數部分,第四季除臺北市下跌0.47%外,其餘五都漲幅分別為新北市0.31%、台中市0.64%、台南市0.75%,高雄市0.78%、桃園市1.27%,相較過去兩年平均每季漲幅約2%,各都季漲幅均明顯收斂(圖一)。
內政部指出,第四季經濟成長景氣對策信號從十一月起由黃藍燈轉為藍燈,國內經濟景氣放緩,央行在十二月宣布第四度升息,五大銀行新承作房貸利率調升至1.864%,為105年一月以來新高,再加上立法院十二月初審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對於抑制投機炒作初步發揮成果。
內政部說明,與建物交易量一併觀察,2022年第四季全國建物買賣登記棟數7萬4,170棟,較2021年第四季9萬9,315棟減少約25%,整體市場交易呈現「量縮價平」情形,顯示購屋民眾心態轉趨保守,並使得房價趨勢朝「軟著陸」方向調整。
內政部最後補充,就今年第一季整體市況觀察,總統在二月已正式公布修正「平均地權條例」,央行並在三月第五度宣布升息0.125%。從地政司最新初步統計的全國建物買賣登記情形來看,第一季共買賣6萬4,251棟,較2021及2022年同季的8萬831棟、8萬4,776棟減少約二成多,顯示市場交易量持續縮減修正,預期高房價回緩情形將逐步發酵。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這波量能快速萎縮,形成價格在高檔但追價買盤力道不足,市場還出現銷售時間拉長與議價空間略為放大的跡象,且價格指標一手推案也是交易速度遲滯,現在開發商也在想辦法突破僵局,整體房市有鬆動跡象,但同時間通膨也讓民眾有錢越存越薄的感觸,自住客還是擇優購屋,但對於屋況與價格精挑細選。
房價上漲趨緩 民眾負擔微減
此外,內政部四月也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0.25%,較第三季減輕0.30%。內政部表示,第四季指數為2020年第三季以來之最大季減幅,民眾購屋房貸負擔壓力改善,在六都中,除高雄市外,其餘五都呈現負擔減輕情形(表一)。
內政部並說明,第四季雖然受到升息影響,五大銀行平均購屋貸款利率由第三季的1.721%上升至1.847%,使負擔率略增0.48%。但因為全國中位數住宅價格,由860萬元下降至850萬元,負擔率減少0.48%。
另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由87.80萬元增加為88.45萬元,也使得負擔率減少0.30%。整體而言,第四季在中位數住宅價格下跌與可支配所得增加下,讓整體購屋負擔率減輕。
內政部補充,第四季因經濟景氣放緩、升息及平均地權條例打炒房政策發酵等綜合影響,全國及五都(不含高雄市)的中位數住宅價格已領先反映下修,相較於最近九季負擔率平均每季上升0.37至1.22%,第四季民眾的購屋房貸負擔能力已有顯著改善,預期在目前市況下高房價問題將得到緩解,民眾也將會逐步感受。
曾敬德表示,2020年第四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36.81%,但2022年第四季已經飆高到40.25%,最高的是台北市的66%,新北市53.1%,連台中市都上升到46.5%,六都除了桃園市,普遍都已經超過38%,顯示以官方統計二十年期本利均等攤還方式,貸款成數為七成,則家庭購屋壓力相當高,實務上相對多數的家庭為了扛高房價,幾乎都動用到三十年期的房貸,才能降低每月負擔。
此外,由內政部四月份所發布這兩項統計,因為房市實況與調查都存「時間差」問題,雖無法適時反映到今年一至三月的第一季房市實際狀況,但因為政府過去打炒房,飆漲的房價一直未見鬆動,使得外界私下嘲諷政府是愈打房,房價愈往上漲,造成內政部官員的心理壓力「巨大」。
因此,對於去年第四季的「住宅價格指數」上漲已趨緩,且民眾「房價負擔能力指標」減輕的成果來看,終於可以讓官員稍微鬆一口氣。
而今年房市景氣,明顯受到《平均地權條例》修法的影響,從去年下半年所出現的預售屋「下車潮」,在修法確定,且內政部官員定調「不溯及既往」後,永慶房產集團調查,今年三月全台預售轉售量較去年十二月減6.6%,整體預售量減少一千五百件左右,顯見預售屋下車潮已出現緩和的跡象。
但是,房市大環境仍處於利空籠罩的陰影中,根據永慶房屋2023第二季網路會員調查,全台認為房價看跌的比例較上季減少六個百分點至40%,但認為房價維持不變的比較增至31%,此外,七都中,北北桃消費者普遍看跌房價,占比逾四成(表二)。
經濟前景不明 資金動態退潮
業務總經理葉凌棋指出,就經濟情勢來說,國內二月M1B年增率2.03%,是2009年二月以來最低水準,M2年增率6.80%,資金快速退潮,已連續六個月呈現「死亡交叉」,市場資金動能快速退潮。
再就經濟成長預測,2023年面臨地緣政治風險、通膨維持高檔等衝擊,消費者對通膨上升的憂慮維持高檔,有64%消費者認為未來半年通膨率會再上升,以致「鈔票越來越薄」,加上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較2022年大幅減緩,呈現低度成長的機會大。
另就國內出口情況,出口年增率連六月呈現負成長,減幅也創近十四年來最大,財政部預估,今年三月出口也不樂觀,連七黑機率高。
二月景氣對策信號燈號連四藍燈,景氣領先指標呈連續四個月上升,同時指標則持續下跌,後續仍須密切關注景氣變化。
再就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43%,是近一年以來單月次低,國內通膨壓力趨緩,但仍高於2%通膨警戒線,仍需持續觀注。
今年第一季成交量也退潮
依據永慶房屋在三月五日前進行的調查結果預估,2023年第一季交易量約6.1至6.4萬棟之間,較2022年同期減少24%至28%左右(圖二)。
葉凌棋表示,進一步觀察歷年第一季房市交易量表現,自1999年以來,共出現五次量縮幅度超過二成的紀錄,分別是2000年受到網路泡沫衝擊,較2019年同期減29.6%,2009年金融海嘯,年減24.0%,2012年因奢侈稅上路與選戰緊繃的總統大選影響,交易量較前一年同期減38.9%,以及2016年房地合一上路讓交易量年減32.7%,再來就是今年明顯量縮,年減幅可能創下史上第四大。
若觀察實際交易量表現,今年第一季預估6.1至6.4萬棟,僅次於2016年43,182棟以及2017年的59,715棟,恐創下史上第三低量,買氣明顯降溫。
葉凌棋指出,民眾普遍期待房價走跌,但觀察2023年第一季房價由跌轉趨盤整中,在看跌的狀況下,民眾購屋態度轉趨觀望,影響房市交易量能,預估2023年上半年房市交易量約13.2-14.0萬棟左右,較2022年同期相比年減18%至23%之間。
此外,房市政策將上路、投機退場,房市回歸供需基本面,房市交易量縮已確立,但通膨持續上升讓價格處於盤整階段,預期「量縮、價盤整」將是今年上半年房市主調。
▲交通便利,帶動居住人口的移動。
利空對通膨 民眾買房呈拉鋸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也談到,美國FED於三月升息一碼,國內央行也跟進升息半碼,房貸利率正式突破2%大關,而景氣燈號續亮第四顆藍燈,加上兩岸關係不確定因素高,全球金融市場也面臨銀行爆雷風險,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今年房市變數多,不能過度樂觀期待。
陳金萍補充,目前在經濟前景多空未明的狀況下,房價難有上漲的理由,但全球通膨仍未明顯緩和,房價要走跌恐怕也不容易,建議有意購屋的民眾,趁目前價格盤整,積極看屋、詢價,審慎評估財務負擔能力,量力而為。
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副理黃勝暉表示,央行在今年三月再次宣布升息,目前房貸利率已經重回2%,以及政府打炒房、地緣政治風險等利空因素依然客觀存在,因此建物買賣移轉棟數仍呈現量縮趨勢。
由於目前市面上利空的聲量已經逐漸淹沒利多的聲量,在此局面下,交易量萎縮乃是大勢所趨,如果沒有特別的利多消息傳出,恐怕今年買賣移轉棟數會繼續走低,甚至不排除將面臨30萬棟保衛戰的壓力。
黃勝暉指出,雖然目前整體的房價尚未出現明顯回落,不過已有部分屋主為了盡快回流資金,提升資金周轉效率,出現主動降價讓利的情況。對於有自住需求的購屋民眾來說,現在正是進場看房的好時機。
他說,過去房市人聲鼎沸的時候,很多品相較好的物件一經釋出很快就會被眼尖的購屋民眾橫掃而空,但現在交易週期拉長,市面上可供挑選的物件種類及數量都更加豐富,而且還有機會跟屋主爭取到更有利的議價空間,因此建議打算買房自住的民眾不妨趁著這段時間多看、多比較,只要價格合適,且符合自身實際需求,就可以大膽出手。
台積電不玩了?高雄人超傻眼
而在今年第一季的買賣移轉棟數出現量縮的情況,由南二都的表現,高雄第一季買賣移轉總棟數為8,025棟,為近三年新低,而台南第一季買賣移轉總棟數為4,932棟,為近六年新低點,顯見利空籠罩的情況下,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經理李家妮表示,今年持續受升息、通膨、《平均地權條例》修法等政策影響買氣,讓整體表現仍偏保守,今年三月央行再拋第五度升息,青安貸款一段式利率升破2%大關,恐對購屋族再度增壓,預估下半年應走向「量縮價平」表現。
此外,從台積電要到高雄投資設廠,高雄房市漲翻天,尤其橋頭地區及周邊區域房市,但最近出現幾波台積電可能暫緩投資的消息,有些房仲及建商也開始擔憂,將為已漲高的高雄房市,平添利空想像。
數字科技(5287)旗下「591新建案」分析,今年開季受329檔期效應加持,總銷金額再創新高,但主因僅是受房價高漲、指標商辦撐場支撐,並非房市復甦所致。
尤其目前央行升息循環未見盡頭,加上房價修正幅度有限,不僅建商保守應對,買方也不願貿然挺進,隨著下半年還有打炒房新制上路、總統大選等干擾,預料這波僵局還會持續好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