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豔陽高照,是太陽能發電最佳時機,但並未照亮太陽能廠商的未來,各家業者彷彿看到的不是向光的一面,而是陰影的另一面。首先,金融海嘯後,太陽能產品價格跌勢至劇,2008年第3季電池的價格為每瓦3.5到3.8美元,今年6月則掉到1.4美元,電池模組則從4.5美元滑落至1.7美元;連上游廠商也難逃海嘯衝擊,原材料矽的價格從每公斤500美元掉了近9成,現在每公斤只需60美元。產品價格掉了一半,表示廠商的利潤也會跟著縮水一半,更何況市價跌幅遠超過一半。各大研究機構也紛紛下修整個產業的預期,EPIA(歐洲光伏產業協會)在今年4月指出,2008年全球的安裝量為5.6GW(56億瓦),2009年則衰退為4.6GW,另一機構iSuppli提出更悲觀的估計,今年的安裝量將由去年的5.2GW下滑至3.5GW,掉了48.5%。屋漏偏逢連夜雨,各國政府也因財政收支的惡化,先後減少對太陽能產業的補助。「需求雖不會減低,但現在是Over Supply了,產業一定會重整。」益通光能(3452)董事長吳世章認為,整個產業上下游都會整併,但上游的速度會比較慢,整併風會從下游開始,尤其是各國停止補助措施,銀行資金退潮,整個產值將平白消失30%至50%。也在這個時候,益通結束了和美國系統廠商Spire所合資的Gloria Spire Solar公司,為的就是下一步的調整。
#@1@#吳世章斷言,產業中有3種公司在今年將步上被淘汰的命運,先從去年炙手可熱的矽晶圓材料來看,「第一種是跟人家簽長約,被料源綁死的,出局!第二種是手上沒有料源的廠商,因為無法滿足客戶需求,也出局!」去年上半年之前,矽晶圓材料價格一路飆漲,每公斤曾喊到500美元,愈早買進的人賺愈多,「有原料者為王」是當時的遊戲規則,上市櫃公司只要和MEMC簽到矽材的長期訂單,就會被市場放大焦點,股價漲上一波;沒想到「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今年價格掉到去年的1折多一點,變成「誰簽長單誰就倒楣」。「長短約6比4左右,才有自我調整獲利反差的能力。」吳世章指出,如果當時簽下的訂單很貴,現在手上有資金者也可以再買一點,讓平均成本壓低,益通光能的中長約占5到6成,對益通來說是最好調整的比重,「這很累,很不容易啊!」「第三種是發電效率不夠高的廠商也會出局!」吳世章認為產能少、效率低的廠商,就不用跟人家談競爭了,在太陽能發電產業裡,電池的轉換效率就是獲利率,轉換效率每高1%,成本就可省下7%,這是基本規則。吳世章指出,太陽能電池價格光是便宜是沒有用的,效率沒有提升,廠商賺不到錢,對買家來說,電池的效率愈高就是愈便宜。以一片6吋的發電晶片為例,在轉換率15.5%下,才發電3.75瓦而已,若轉換率達到20%,可發出7瓦多的電,是原來的2倍,「同樣做一片6吋的,你做15.5%和20%的轉換率差了2倍,裡面的獲利能力差多少?如果我把它變成18%,益通就能靠這個贏。」
#@1@#在以矽晶圓為主材料的太陽能電池中,單晶的雜質低、缺陷少,因此成本比多晶來得貴,轉換效率比多晶高1%至2%,約16~17%。然而,益通雖以多晶為主,吳世章卻有把握效率不輸給單晶,「1瓦代工是1塊2元,我開1塊3元,但是保證轉換率可以到16.5%,雖然比較貴,客戶還是會找我做,別人做單晶,我做多晶的效果比他們還好。」話雖如此,吳世章亦了解難以違反物理特性,也明白多晶矽電池的極限,單晶在2008年已經可以做到18%的轉換率,今年往20%邁進,多晶矽電池不可能提升到那麼高。「單晶內有配方、方法、製程等太多的變數,不是常人可以做的,關鍵的差異在此,我們應該去掌控。」至於另一種發電主流「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中,益通可以做到8%的轉換率,在產業中屬高標(平均在6%到8%之間),2009年第1季開始量產,產生營收,但吳世章並不以此為滿足。「雖然8%已經很高了,但是對我來講都不夠,電池效率一定要超過12%,才有存在壓迫別人的意義,效率一低,發電面積要很大,才能引起客戶的興趣。」每家廠商都知道高效率重要,但要怎麼提升呢?當然要靠研發,益通光能在研究發展上的投資不遺餘力,公司內有50幾位博士,吳世章卻仍然擔心人才短缺,他看到那些沒有真正研發人員的太陽能電池公司,覺得不可思議。「偷偷跟你講,我從以前創業到現在沒買過人家的Know-how,都是用自己研發的技術,手上有很多專利。」包括以前幫專門設計汽車引擎的母公司基益企業做ODM時,汽車廠的設計圖就是拿吳世章的圖。如今對益通,他的期許是成為太陽能界內的台積電(2330)一樣,要在技術上領先產業,做出的轉換效率要在全世界執牛耳。
#@1@#「現在不是只有比氣長,還有比你的後勁,拿得出什麼本事來。」吳世章以台塑集團曾經發展汽車為例,即使有資本這麼雄厚的母公司撐腰,再大的汽車廠禁不起虧損終究要關門,他無奈指出,競爭就是這樣。話說回來,國內太陽能電池為什麼這麼多人進來?因為廠商只需投資5億元就可以建一條生產線,做個50MW(百萬瓦)出來不是問題,若要生產500MW,就準備個50億元;做多晶電池,再怎麼差,買進設備時,供應商至少都有15.5%轉換率的保證。吳世章認為,資金、技術每家廠商都有了,進入門檻低,彼此間沒有差異性,產品價格就差不多,「金融海嘯一來,15.5%已經賺不了錢了,開始有人毛利跑不出來,會淘汰某些人。」吳世章替益通鋪的路是「垂直整合,水平發展」,「垂直整合就是不希望什麼東西都被別人束縛,所以我從原料開始都要有策略的伙伴,甚至不排除自己參與。」
#@1@#益通往產業鏈上游垂直整合布局,2008年1月23日取得美國矽晶圓供應商Adema公司95%的股權,從此由初晶提煉出晶錠、晶棒,一路到做成太陽能發電晶片。在整合下游部分,益通擁有自己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廠生耀光電(Gloria Solar International Holding, Inc),是在2006年8月與Acer、裕隆集團、信昌機械等大廠共同成立的公司。在吳世章的計畫中,晶片不需要全部集中在一家公司裡面,可獨立,因此可彼此合作又各自發展,上中下游整合,每個環節各有其目標。「益通要做的絕不是小吵小鬧,而要有一定的規模,益通要做太陽能產能不是幾十個mega,而是幾百、幾千個,至少要算1GW。」整個益通的戰略,吳世章有三大主軸,第一是替代能源;第二是發展得比太陽能發電還早10年的環保低污染載具,早期以「益通動能」公司來發展,現在併入了益通光能旗下事業部,目前代表作是LEV輕型車,成本低,又實用,時速至少到45公里,在18度坡仍有15公里,續航力可達50公里,已正式出貨,未來不排除進軍混合動力車。至於第三個主軸,吳世章笑著說:「現在還不能講。」吳世章表示,2009年目標就只有成長,他強調,「益通不但要便宜還要效率高,要嘛做到很有規模,非常的堅實;或者不一定要最大,但是要很棒,技術要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