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角度來看,一個國家不論是由強轉弱或由弱轉強,幾乎都循一定模式,領國者不可能完全不作為,國家就莫名其妙轉強,也不會毫無原因國家就變弱,這點中外都一樣。但要由弱轉強卻需更多力量及元素,以中國長遠歷史為例,歸納起來不脫以下原因:雄才大略的國君;優秀的幕僚及行政軍事人才;正確且強而有力的施政方針,能用以除積弊而就新政者。當然,還要有良好的時機及環境才能竟其功,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中國人稱之為「大三合」。基本上,股票市場的道理也是如此,股市要由谷底翻升開始大漲,也一定要有新的元素及力量加入才行,其實,以台灣2千3百萬人口的小型經濟體,是不可能閉關自守就能自給自足的,而既不能自給自足卻又施行閉關自守政策的話,最後一定是國窮民弱,這是很清楚的。
#@1@#過去一直以來,在經濟上,台灣都是四小龍之首,台股也是四小龍中最強的,香港、韓國、新加坡只能在後面跟著而已。但是自從1996年起,前總統李登輝實施帶限制性的「戒急用忍」政策以來,台灣的企業就已不能憑自己的眼光及判斷為股東作他們認為最有利的投資了,因為,政府會限制你,這就是開始綁手綁腳的開始,慢慢的,經濟也逐漸失去活力,曾幾何時,韓國國民所得正式追過台灣,當年的小老弟香港股市也創下近3萬2千點的高峰,而台股卻只能在歷史高點的半山腰徘徊,國民所得也幾乎是原地踏步而已。但2009年以來,情勢開始略有變化,台股指數經常領先四小龍創出本波段的高點,這與過去「漲時沒份,跌有份」的情形已有很大的不同。事實上,2008年以來,只要對亞洲經濟情勢略有瞭解的人,都很擔心台灣在東協加一、東協加三開始運轉後,經濟會被邊緣化,甚至因不能加入東協運作而失去競爭力;但2008年以後,由於馬政府採開放政策,降低兩岸政治對立氣氛的結果,居然在WTO架構下談出了一個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而且條件明顯優於他國,如此一來,情勢從原本的擔心被邊緣化到未來看來會超前的有利契機,這一來一往之間的變化,就外國投資者的立場看台灣,好像是「清水變雞湯」一般。
#@1@#此外,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將於年底前簽署,根據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的說法,台灣的銀行、證券、保險可望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中,固然一開始不會太好,但重點是「大陸開放市場讓台灣可以經營」。而銀行股過去20年股價如江河日下,從1千多元到最低只剩10元的都有,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1990年政府開放商業銀行執照後,銀行家數暴增,但市場並沒有變大,還是台灣這一塊而已,所以,一塊餅原先是10人吃,突然變100人吃時,大家所分的就有限,於是乎各家EPS也一路下降,EPS拉不起來時,股價當然起不來。如今,大陸開放市場,銀行業等於是多了一塊可以開疆闢土的機會,就算吃不到,也不會更壞,但若吃得到,又吃得大塊時,銀行股的未來就不可小看。實際上,大陸別的沒有,人口最多,人口多即代表市場大,台灣2千3百萬人口在商業銀行尚未開放時,三商銀EPS動不動就7元、8元,如果台灣的銀行因普遍規模不大,選擇不去北京、上海跟全球50大、百大火拚,而選擇次級都會經營,在語言、文化都相通,金融運作也熟練的情況下,的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若加上汽車、水泥、塑化、紡織、機械等等的加入,想像空間自然就會出現。這點,正是我前文所說的,股票市場不會莫名其妙大漲,一定要有新的元素及力量加入才行,當台灣與大陸在WTO架構下取得ECFA條件的優勢時,國際上有眼光的投資人,很難把目光移開台灣,不但國際資金會大量流入,過去把錢匯出去的台商看到台灣未來的機會時,也會把錢匯回來投資以賺取未來的機會,這就是所謂鮭魚回鄉潮,再加上四處尋找投資機會的龐大陸資更是不會放過機會,這就是市場所謂的三資匯入,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未來的經濟不好都很難。若天佑台灣,未來的3年、5年,台灣的經濟又重回四小龍之首時,想想看,香港最高是31958點,台灣應該是幾點?基本上,我認為這一天在未來3、5年是有機會來臨的。至於在短期間,市場步入盤整很正常,我認為未來2周,指數大概是7200~7600點區間盤旋走高的格局。謹此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