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面板業,近來最受關注的新聞,莫過於鴻海集團(2317)旗下的面板廠群創(3481),先併購了仁寶集團(2324)旗下的統寶,再併購台灣第2大面板廠奇美電(3009),不但一舉超越原本居於領先的友達(2409),成為台灣面板產業的新龍頭,全球市占率也衝向第3。不少專家認為,由群創、統寶、奇美電所合併而成的「新奇美」,將再度掀起台灣面板產業的兼併潮,與友達之間的競爭也將更白熱化,而「新奇美」也可望威脅到日、韓面板大廠的優勢。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1@#面板產業的最大特色,在於資本密集,興建一座面板廠所需的費用,更呈等比級數增加,從過去的上百億新台幣,躍升至現在的上千億新台幣,因此在日本、韓國,投入面板產業的皆是資本雄厚的國際大廠,包括夏普(Sharp)、三星(Samsung)、LG等,這些大廠過去只有競爭,現在開始步入合作,但未曾出現過兼併的情事。也就是說,面板廠合併、兼併,僅發生在台灣。近10年來,台灣面板廠不斷進行合併、兼併,友達也是由聯友、達基兩家面板廠合併而來;一般相信,群創兼併統寶、奇美電,也不會是最後一件,許多人更將目光聚焦在業績欠佳的華映(2475)身上,認為短期內,其不是賣給友達,就是賣給「新奇美」。然而,即將於2010年4月底誕生的「新奇美」,對全球面板市場有何影響呢?答案是,影響恐怕微乎其微。原因在於,現在世界面板產業,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4個國家,由於日本、韓國在技術上領先,占據了面板產業的「藍海市場」,獲利相當豐厚;但台灣、中國面板廠所掌握的技術層次較低,還停留在「紅海市場」,即使殺得你死我活,獲利卻愈來愈低,不但進入「微利時代」,「負利時代」也即將到來。台灣媒體最大的迷思在於,只關注台灣面板廠商在全球的市占率多寡,但未曾思考,市占率不等同於獲利率,而群創併購統寶、奇美電,改變的只有規模、市占率,並不會讓「新奇美」擁有新的技術,對日、韓大廠的衝擊也相當有限。
#@1@#然而,不管是在「藍海市場」或「紅海市場」,面板產業的生存原則,依然是「大者愈大,小者消失」,台灣大尺寸的面板產業,未來就像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最後可能只剩下最大的2家,甚至1家,其他面板廠不是被併購,就是消失。從財務上來說,奇美集團出售奇美電,已是情非得已,因為在2009年,其一個季度便虧損超過90億元,如果以工作日來計算,等於一天虧損超過1億元,實非奇美集團所能負荷。而且台灣面板廠如果不以規模取勝,未來恐怕連生存都有困難,因此政府可能也會鼓勵面板廠相互合併,集資興建11代線廠,希望藉此趕日超韓;不少人猜測,仁寶集團將統寶賣給鴻海,之前卻又入股華映,最近其總經理陳瑞聰又兼任華映副董事長,目的可能便是重整華映,再賣給鴻海。
#@1@#只不過,華映只有一條6代線生產線,資本額又超過1000億元,而且加上近幾年來,華映業績相當低迷,因此人才外流相當嚴重,鴻海不見得會有意願,友達也不一定想要當買主。反而是台灣中小尺寸面板商,例如彩晶(6116)、勝華(2384),因為轉向生產電腦、手機的觸控面板,不再競爭大尺寸的面板,反而找到了一線生機。不過,群創、奇美電合併之後,挑戰才剛剛開始。除了兩家公司文化不同,合併之後還得組織重整,「新奇美」必須概括承受奇美電的高額負債。而且在過去,群創所生產的面板,還不足以供應鴻海集團的需求,因此一直都得向外購買面板,有時其購買的面板量,與自身所生產的面板量差不多,有時則多達2倍,但「新奇美」所生產的面板,已超過鴻海集團所需,如何銷售、組裝剩餘的面板,正是「新奇美」的挑戰之一。更大的挑戰在於,奇美電過去與其他電腦代工廠、電視廠商,屬於產業鏈的上下游,彼此並無利害衝突,但由於「新奇美」隸屬鴻海集團,鴻海集團與其他代工廠正是競爭對手,目前已出現所謂「防鴻連線」,將面板訂單轉給友達。因此,「新奇美」想要獲利,可能還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1@#不少人認為,台灣面板業的未來,在於與中國的面板業合作。只要略微留心一下,便會發現中國政府大員來到台灣,不是參觀面板廠,就是大舉購買面板,而台灣政府也開始思考,是否要拉高開放面板廠赴中國設廠的技術標準。然而,成敗關鍵也在於技術,即使台灣面板廠前往中國大舉設廠,藉由中國的廉價人力,短期間的確可以維持獲利,但可能維持不了幾年好光景,除非提升技術層次,否則僅是拖延虧損到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