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哪種方法賺最多 要想哪種方法適合我
打開跟投資有關的報章雜誌或是電視節目,你會發現所有的股市達人都被逼著回答一個問題:「要怎麼選股才會賺?」因為選對股票讓你荷包滿滿,選錯股票讓你套到天荒地老。所以每個人都想知道真正有效安全的選股方式。
然而,這是新手的迷思,真正投入過股票市場的人就知道,最該問的絕對不是「怎麼選股才會賺」。因為事實上,沒有成功的選股方法,只有成功的進出場時機。這句話太重要了,所以我要複述三次。
沒有成功的選股方法,只有成功的進出場時機。
沒有成功的選股方法,只有成功的進出場時機。
沒有成功的選股方法,只有成功的進出場時機。
為什麼?就像巴菲特說的,投資人最重要的特質不是智力而是性格。
我曾有幸在89元低點買進中華電,它一度漲到95元。我很得意買在低點,結果等它跌到93元,我擔心獲利不見就趕快賣掉,如果我等到現在的112元,那賺到的就不是四塊,而是23塊錢了。若是加上這三年所發放的股利,等於少賺30塊錢,那可是33.7%的報酬率,除以3,一年也有10%左右。
我也曾有幸在台積電139元的低價買進,但漲到159元我就自認是極限了,如今漲到189元,一張就少賺50元。這次更慘,36%的報酬率飛了。
近一點說,2016年中信金碰上洗錢案醜聞,我也有幸在16元低點買進,卻漲到18元就忍不住賣掉。這種手癢難耐的性格,別說存300張,30張都做不到。
以上還是有賺錢的例子,停損出場的我就不說了。總之,人在股市裡,要謹記亞馬遜貝佐斯的名言:「經營者常錯以為智商會跟著股價增加。」其實投資人又何嘗不是呢?明明跟隨的是別人穩賺不賠的選股策略,卻經常自以為聰明的半途轉彎,本來想存股變成賺價差,本來想賺價差的因為套牢只好「存」起來。
所以,選股方法百百種,敢寫書跟大家分享選股方法的投資達人,其方法一定跟達人的個性搭配得天衣無縫,才能不斷創造成功,而不是僥倖地賺幾回而已。
市面上可以學的選股法一大堆,看基本面的、看技術面的、看籌碼面的,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他們這樣選的好理由。新手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性格適合怎樣的方法,而不是哪個看起來報酬率驚人就去學哪個。
因此,別問哪種選股方法會成功,要問自己適合什麼選股方法。
在股市裡最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腦,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中說:「想做到獨立思考,要先從解讀資訊做起。」至少第一步,要能判斷該資訊適不適合我的個性。不然就會像我一樣,根據價值投資的邏輯來選股,卻老是賺到一點點價差就跑,明明跟隨的都是成功的選股策略,也挑到低點買進,但忍功輸人家,獲利也跟著差達人一截。
那要怎麼了解自己的投資個性?很簡單,挑一檔股票買下去就對了。或許有人會說:「幹嘛跟著買?有一些網站可以模擬進出場就知道績效了。」可是模擬投資頂多能讓你更加熟悉投資策略的應用,因為用的不是真正的錢,真賠掉了還是不痛不癢,頂多鼻子摸摸再來一次。
唯有真槍實彈,你才會了解把自己辛苦存的錢投進去後,你是會天天盯盤?還是真的可以都不管它?虧損時會想立刻認錯停損?還是會堅守不退?這些在實戰以前都是紙上談兵,真的把錢投進股市,你會發現你才跟朋友信誓旦旦地說絕對不會賣,沒幾天股價反彈就默默賣光光(好啦,我承認就是我)。
唯有真的買一張股票「試水溫」,你才能了解自己決策的轉折點是什麼,對虧損的忍受度有多高,以及更重要的——容不容易只賺一點點就跑。如果是的話,技術指標的選股策略,可能比價值投資法更適合你。
定存股: 想賺股利也得你自己沉得住氣
定存股在台灣已經流行非常久了,是觀察台股生態一定要了解的概念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央行定存利率直直落,喜歡存定存的保守型投資人,很難像以往一樣認真存錢就能靠利息收入退休。也可以說各國政府的低利率政策,確實把一批定存族逼進了股票市場,這群人尋覓的投資標的,便是像定存一樣可以穩穩領利息的股票。
既然是想在股票市場裡領股息,買進價格便決定了現金殖利率,也就是花多少錢買股票,可以領到多少股利。例如一張中華電100元,每年平均發放五元的現金股利,則現金殖利率就是5%。如果你買進中華電時一張才80元,殖利率就是6.25%。所以你也會看見探討定存股主題的文章,通常都會強調要買在夠低價、要計算「安全邊際」、要注意公司有沒有「護城河」。
護城河是指公司在與同業競爭時,具有難以跨越的優勢,這樣的企業就能判定它將來應該還能維持業界龍頭一段時間。例如中國的半導體業者一直積極挖走台積電的研發人才,就是因為台積電自己有研發能力,不用向外國買技術或專利,甚至能跟它的競爭對手英特爾並駕齊驅。
安全邊際簡單來說就是替你想買的價格打個折。假設中華電,你判斷它的價值有100元,但是你決定80元以下才要買進,這20元就是你的安全邊際。一般來說,安全邊際正是目標價格打八折,所以你會看到存股族在討論便宜價、合理價與昂貴價。合理價就是目標價,便宜價就是合理價打八折。
以中華電為例,觀察附圖可以發現,近六年來,它股價低於88元的時間非常少,如果能在80元的價位買進,先別說股利發多少,光是看到報酬率始終是正值沒有虧損,買了也比較不會隨便就賣掉,晚上也比較睡得著。
至於昂貴價要不要賣出,市面上有許多達人,每個人給的意見都不太相同,投資新手還是要權衡自己的性格決定自己的操作原則。不過以定存股所推崇的股神巴菲特來說,他的策略就是夠低價買進,然後買進後持有(buy and hold)。他的財富雪球就是這樣越滾越大的。
但他也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所以他恐懼時到底有沒有賣股呢?當然有,只是一般投資大眾知道的時間,都是主管機關要求他的波克夏公司公開資訊,或是他寫給股東的公開信的時候了,即便是巴菲特在進出股市時,都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在買賣些什麼,因為別人知道,他就買賣不到好價錢了(因為買進標的會被追高價位,賣出標的價位則會被殺低)。
由於定存股牽涉到完整的基本面知識,相關的概念還包括成長股與除權息行情等等,所以這個重頭戲得在下一個單元——基本面——才能好好講清楚。說是重頭戲,是因為近幾年來存股蔚為主流,但存股不成賠價差的人相信不只我一個。
不想遇到地雷股 就得先看基本面
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裡說過一個故事:一名男子帶狗散步,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邊;然後又跑到前面,感覺自己跑遠了,又跑回主人身邊。整個散步路程,這隻狗一直重複相同的行為,最後狗跟主人一起抵達終點時,主人走了一公里,而來回跑來跑去的狗卻走了四公里。
科斯托蘭尼認為主人就像經濟,狗則像上上下下的證券市場,這個譬喻用在「股價」與「價值」也通。價值就像主人,股價就像不肯乖乖待在主人身邊的狗兒,會來回跑來跑去,但終會回到主人身邊。
在股市裡,股價不理性地被追高殺低,因素非常多,但總有回歸價值的一天,有一派投資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價格回歸價值」,他們所崇尚的「價值投資法」,就是尋找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而尋找的工具之一,就是基本面分析。
不過,這並不是說價值不會變動,價值能夠大幅成長的公司,就被稱為「成長股」,是投資人最喜歡的投資標的,不管是看基本面、技術面還是籌碼面的人,看到這種公司絕不會放過。
說到成長股,很多人會直覺反應是指「股價成長」,而聯想到要看股價走勢、看K線圖等技術面的分析。但成長股的「成長」並非指股價的成長,而是企業的成長,其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企業要具備賺錢的能力,才會有獲利,股東也才能拿到分紅。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說:「波克夏數千億美元資產的大部分,就來自這些更為優質的企業。」這些「更為優質的企業」,就是成長股。
這種股票非常稀少,根據統計,只有13%的公司能在十年期裡維持成長。要成長多少才算是成長股?有些專家覺得每年連續獲利成長30%以上才算。總之,要找這類股票,得學會看基本面數據。
如此說來,價值投資者看基本面,看技術面與籌碼面的人也會參考基本面,以免踩到地雷。基本面可以說是判斷一家公司好壞的基本,那麼,這個「基本」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家公司到底賺不賺錢、有沒有能力一直賺錢等等。判斷賺不賺錢的依據,則是依法每季要公布的財報數據,以及企業自主每月公布的營收成長率。
重點來了,公司賺錢代表股價一定漲嗎?公司賠錢代表股價一定跌嗎?答案是不一定。畢竟財報數據四個月才公布一次,營收數字也才一個月公布一次,股市卻是天天開市,天天漲漲跌跌,就算因為財報公布而漲跌,那也得等財報公布前後才有可能發生(有些高手能從過去財報資料推算未來而預先估算,公司也會發布財測,財測也會影響股價漲跌)。
那散戶辛苦研究財報還有意義嗎?有的,首先這一點都不辛苦,原則上公司生意好壞看營收成長率、賺不賺錢看獲利成長率即可。其次,一家公司一直賺錢股價卻沒動靜,那正是入場的好時機;反之,不會有公司基本面不好,股價還能靠籌碼面衝不停。
浩鼎(4174)曾經靠人為炒作漲到740元,但癌症疫苗解盲失敗後,股價馬上腰斬。知名作家黃國華在部落格上,戲稱它是「零營收完全沒有生計的生技股王」,稍微懂一點財報基本觀念,就能避開這種地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