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台灣經濟走過的歷程,赫然發現,當中小企業飛黃騰達、主領風騷的時候,也正是台灣昂首闊步、傲視群倫的階段;一中小企業壯志消磨、垂頭喪氣,台灣也奄奄一息、豪氣盡失。分水嶺就在1980年代後期。在此之前長達30年,台灣自廢墟中生聚教訓、惕厲奮發,不僅經濟成長率年平均高達9%,勇冠群倫,所得分配也打破過去的魔咒,不但不曾惡化,反而快速改善,到1980年已經是各國之間的翹楚。台灣可以很自豪地高呼,我們創造了經濟奇蹟!這樣打破前例、兩美兼得的奇蹟,是誰的功勞?人盡皆知,這是成千上萬中小企業創建的功勛。占全體企業高達99%的中小企業,財力薄弱,規模短小,常只不過十來人,由雇主夫婦帶頭硬拚苦幹,找來遠在千里之外的訂單,創造出輝煌業績,還年年加薪、分發豐厚獎金。
#@1@#1980年代後期,國內政經環境巨變,加工出口業無法立足,被迫四處飄零,中小企業的輝煌年代也於焉告終。在政府全力護航,給予一切補貼、減稅、優惠,又投入社會眾多菁英、大量資源之下,號稱高科技的大企業成為台灣的新支柱;少少幾個企業,看見形勢大好,投下數千億設廠,台灣的投資即忽焉大幅增長;其巨額出口投向對岸加工出口區,帶來快速增長的出超,整個經濟3/4的成長動力即倚畀其上。中小企業失去出口主力的地位,聲勢大降,甚至不知何以為計,紛紛遁入獲利極薄、門檻極低的邊緣服務業謀些餬口,儘管仍號稱占有98%,但早已無足輕重、雖有似無。台灣經濟的盛況也隨之俱逝,成長率一路下滑,近年來只靠大企業對大陸出超,勉強支撐。所得分配日漸惡化,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而就在此時,封鎖近20年的兩岸,忽然大門洞開,對岸的中小企業產品挾價格優勢長驅直入,大企業則挾巨資與市場優勢挑精揀肥,準備將富有發展潛力的台灣企業吞噬一空。台灣的大企業規模夠大,與對岸往來頻繁,一點也無需擔心;但若失去中小企業中這一群潛力股,台灣將一無所有。因此如何轉而護持台灣的中小企業,讓他們及時茁長壯大,挺得住對岸的蠶食鯨吞,更有機會分享大陸廣大的市場,乃是當前最急迫的任務。行政院要效法荷蘭、新加坡等,發「創新券」給3000家中小企業,不僅為數太少,也太褊狹;何不挑選10萬中小企業精兵,全力培植成10萬小龍,肆意騰飛,重為台灣創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