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當地震來臨,民眾一感受到天搖地動,就怕房子倒了,但沒發生地震,房子卻「沉了」,意外來時,總是這麼突然!
今(二○二三)年九月七日晚上,沒有天搖,但地動了,位於台北市大直九十四巷內的一整棟樓住戶都明顯感覺「正在墜落」,等下墜感消失,才驚覺「我家變危樓了」!
由於基泰建設在大直進行「基泰大直」新建工程施工不慎,造成附近七棟民宅受損、傾斜,更造成一棟大樓的一樓直接變成地下室,二樓秒變一樓的憾事,幸好無人傷亡,但緊急撤離安置逾四百多人。
上市建商遇事神穩危機處理太差
而神隱多日的基泰建設董事長陳世銘及總經理馮先勉,未按規定發表重大訊息,經台灣證交所於九月九日進行罰款的隔天,才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結果,還上演董事長請辭戲碼,獨留馮先勉善後。
被外界批評,一個上市公司面對此「危機」,竟沒有「危機」處理機制,導致股價連跌兩支停板。
外界認為,基泰是一家上市公司,竟在開挖地下室時,未能督導營造廠商注意施工安全,導致「鄰損」事件發生,其中,更造成隔鄰的一棟樓從「五樓變四樓」;幸好,此次未造成人命損傷,否則,後果更不可想像。
此外,樓倒了,本就該負責善後,但根據目前的發展,基泰雖希望進行危老重建,但在發放安撫金的同時,竟夾帶著一份,叮囑不可外洩的合建同意書;雖然馮先勉在重訊說明會上指出,給予住戶「一坪換一坪」的條件,遠勝於「一坪換0.7坪」,似乎已經拿出「最大誠意」了。
但了解都更的人都知道,如果整個鄰損的區域都交由基泰來都更,則基泰等於不用進行漫長的都更整合程序,直接拿到了一塊基地,加上整棟樓已成危樓,台北市政府更會加快都更審議速度,另包含各種容積獎勵,以及容積移轉,對基泰來說,不見的是「壞事」。
另有人分析,此事對「基泰大直」的購買客戶,是「短空長多」,初期好像是「新聞」爭議的中心點,但大家都知道,「颱風眼」是最無風無雨的地方,據解析,該棟樓未來在興建過程,因出過事情,故會特別小心,反而會蓋的更「勇健(台語)」。
即便初期房價「看似」會減損,但等隔壁棟重新蓋起來,等於周遭多了嶄新的大樓,在地區「共好」的特性下,彼此的房價都具有拉抬作用。
▲基泰大直鄰損發生後,神隱多日的基泰建設董事長陳世銘才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並向外界鞠躬道歉。(圖 · 讀者提供)
此一工安事件,外界評估基泰的賠償金額約三億多元,但若是基泰遇事,馬上展開危機處理,而不是神穩多日,且積極善後,也不致於股價連跌兩個停板,市價蒸發十多億元,公司損失更加大,而受損的企業形象與「商譽」,更難恢復。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成采錡表示,建案「基泰大直」因工地施工造成周圍民宅傾斜,基泰建設說明,民宅傾斜肇因是工地出現「超乎原預期情況」,但此次事件,「人為」因素占多數,在未來「超乎預期」的事件恐還會有不少。
極端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可漠視
因為在氣候變遷下,超乎想像的極端氣候事件持續在全球各地發生,如今年八月初夏威夷野火燒毀茂宜島拉海納鎮,九月香港出現百年黑色暴雨。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為,這種超出正常預期範圍的氣候事件,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嚴重衝擊,更可能引發比系統性金融危機更嚴峻的災難。
成采錡指出,當極端氣候事件發生,建築物將直接受衝擊,以台灣來說,九二一地震前興建的房屋因結構老化及防災設計較不完善,受影響程度會較大。若房屋又處於高風險區,如地勢低窪、鄰近斷層、位於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等,則暴險程度更高。
鄰損案對全台新建案的三大影響
此次大直建案致房屋坍塌事件,預估會對全台新建案市場產生以下影響:
一:銀行業者在放款時,會更為關注建案所在地的地質條件。
如日前有銀行的估價系統,會揭露擔保品位置的土壤液化潛勢情況,以及是否鄰近活動斷層,作為授信作業參考。未來業者要為大直地區建案申請土建融時,勢必得做更多準備,打消對方疑慮。
二:開發商選地、建築規劃更謹慎。
此次房屋坍塌事件從第一時間應對到對外說明,一再打擊累積多年的建商品牌形象,由於預售屋市場中,高資產購屋族很吃品牌,此事件將影響建商未來高總價建案的銷售表現。
三:代銷業者事先掌握建案的建築結構設計細節。
國內指標代銷業者多擁有建築開發經驗,接案時多少會給予建案產品設計建議,由於建築安全是說服民眾老屋換新屋很重要的一環,建築採用筏式基礎等,都可成為建案訴求之一。此外,對代銷業者來說,為消費者把關建案結構設計和施工品質,也能避免建案銷況受工地變故打擊,廣告費用石沉大海。
她表示,大直建案事件讓社會認識到不可輕忽「鄰損」,加上北市建案多數是位於巷弄間的老屋重建案,可以預見,接下來鄰損相關檢舉案件數量將增加。
天坑事件多
▲台北市大直地區因工程發生鄰損的「樓沉」事件,再度喚起民眾對土壤液化的重視。(圖 · 取自台北市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而除了「樓沉」事件外,台北市信義區崇德街在今年五月十三日,也發生過建案工地開挖地下工程,造成周邊道路坍塌事故,當時被形容為「天坑」。
怎料,事後在七月十日的大同區南京西路,八月十八日在南港區南港路,八月十九日的民生東路,,以及八月二十日在萬華區昆明街三二○巷都發生道路塌陷事件,幸好這些道路塌成「天坑」事件,都無人員受傷。
無獨有偶,新竹縣竹北市莊敬六街在八月二十七日,也發生有路面塌陷,導致一輛特斯拉汽車跌入坑洞,慘遭「吞噬」慘況,因該路段以前未發生這種情況,故也被懷疑是跟附近有建案施工有關。
此外,據當地媒體的報導,早在去年,新竹勝利二路與自強南路口周邊,也有三次路基坍塌,附近的建案施工地點,也被新竹縣政府勒令停工處理。
不管在何地,只要有「鄰損」或「天空」事件,相關政府部門都祭出「勒令停工」的手段,但這種不屬於「天災」的「人禍」?為何都不能提前「預防」呢?
成采錡憂心指出,極端氣候正在影響著全球經濟發展,也對房地產造成衝擊,例如金管會於二○二一年發布的「氣候風險財務揭露指引」,銀行及保險業者自二○二三年開始,需在每年六月底前辦理氣候風險相關財務揭露。
其中,高氣候實體風險區域的房貸授信金額占比,便是揭露重點;以此次「基泰大直」鄰損事件,就有銀行團進行授信風險評估。
戴德梁行估價及顧問服務部及研究部協理李易璇則談到,極端氣候事件所引發的暴雨、淹水或是土石流,都會對房子造成損壞,影響建築的收益性,至於地球愈來愈熱,則可能縮短建築使用年限及提高建築維護成本。
ESG增加開發成本
而在ESG浪潮下,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蔡英文總統也在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李易璇認為,房地產開發商未來在順應淨零排放的趨勢下,首先將面臨開發成本的增加,除了低碳或零碳建材外,在取得國際低碳或健康建築的認證成本,甚至於近期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碳權交易所,若房地產業者必須透過購買碳權以符合相關要求,則營運成本一定增加。
但最可怕的是,開發業者透過土地融資及建築融資,從銀行端取得開發資金,但銀行業在金管會的「氣候風險財務揭露指引」揭露要求下,除了淨零排放計畫外,勢必針對開發商所提供的不動產擔保品,若位處涉及高淹水風險鄉鎮市區的授信額度進行減縮,如此一來,就不利開發商取得融資。
而「鄰損」事件,也換起大家對台北市「土壤液化」的另一重視,成采錡指出,主要是台北市是盆地,在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東興大樓倒塌案,以及不少大樓變成危樓,使得民眾談「土壤液化」而色變。
再以「樓沉」及「天坑」情況來看,就民眾來說,大家都不想花了畢生的積蓄卻買到蓋在「土壤液化」區上面的大樓。
成采錡說,有關「土壤液化」,目前台北市政府及中央地質調查所都有「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但因各自鑽孔取樣與模型不同而有些微差異。
引發民眾對「土壤液化」的恐慌,主要來自於九二一大地震後,二○一六年美濃地震在臺南市造成嚴重土壤液化災情,導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案,以及二○一八年在花蓮也有規模六級的地震,共有4棟傾斜倒塌,兩起案件都有不少死傷人數。
而今年九月十日於嘉義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而高雄地區則於九月十二日晚間發生發生芮氏規模6.7級級地震
民眾關切台北市土壤液化
根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首頁,就標示「我家有土壤液化的危機嗎?」顯見,當地震來臨時,民眾就怕房子因土壤液化而倒塌。
工務局談到,當臺北市發生強烈地震時,土壤液化的影響程度可由土壤液化潛勢圖得知,潛勢越高,液化可能產生的影響越大。
但工務局也說明,土壤液化情形並不常發生,必須有三個條件,分別為大地震、地下水位高、砂質土壤等都具備了,才會發生。
在工務局所編製的台北市液化潛勢區的問與答中,指出地震引發的土壤液化現象尚不至於危及人命,但如果建物結構配置不佳或擅自改變,亦有可能發生建物倒塌,危及人命。
至於地震時,液化潛勢區一定會發生土壤液化嗎?答案是:土壤液化潛勢圖是根據建築規範之設計地震力大小,來評估土壤液化發生的嚴重程度。也就是說,只有實際發生的地震大小接近或超過設計地震力時(臺北市約為5級地震),才有土壤液化的可能。
至於高液化潛勢區能不能蓋房子?答案是,現今工程技術是可以應對土壤液化問題的,只要事先通過地質調查與液化分析,並採取相應建物基礎設計或增強地層抗液化能力,就可以確保建物不受影響。
此外,政府亦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此後之新建物已在設計階段考量土壤液化的問題。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同時也提醒民眾,土壤液化圖資查詢結果,主要是作為區域性國土及防災規劃的參考,若民眾想針對某建築開發基地,了解土壤液化潛勢情況,還是要經過基地的地質鑽孔,送請專業技師或單位進行評估,才能確認基地的地質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