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我國對於身障孩子高中職畢業後的就業的輔導,先推行了庇護工場,但因僧多粥少,許多身障者未能擠入就業訓練的大門,但又因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無須使用日照服務,因此在2008年起試辦了社區日間作業設施,俗稱小作所,定位在庇護性職場和安置機構間。
▲業展售攤位工作照(圖.社團法人中華善愛社福協會)
窠臼
然而,庇護工場儘管於雙北大都會,總共也才提供約一千人的服務名額,遑論其他縣市,對於每年持續不斷脫離校園的畢業生和家長而言,每年釋出的職缺僅是杯水車薪。也意味著小作所服務的對象範圍極廣,加上服務門檻較寬,導致每間新成立的小作所排起了長長的人龍,在服務上更因障礙程度的參差過大,拉低了教授內容和訓練強度。因此只能起到最基本的維持身障孩子能力不退化的用途,難以做為庇護工場、職場的訓練前哨站,反淪為長期安置機構或令人詬病的另類托兒所,造成服務長期不流動的窘境。縱然地方政府每年增設服務據點,但仍舊緩不濟急,有需求的家長和有訓練潛能的身障孩子,也因此陷入枯等和退化。
▲身心障礙孩子工作照(圖.社團法人中華善愛社福協會)
契機
小豆苗小作所,隸屬於社團法人中華善愛社福協會,最初是一對身障孩子的家長,因為曾短暫接手過身心障礙者庇護職場,在卸任後對於身障孩子的就業訓練、服務轉銜、老化安置等問題仍舊心心念念,在與身心障礙就業服務領域第一線的專業人員深度接觸後,雙方對於暢通人員的流動有了共識,在此理念下希望從創立一個真正具有工作訓練和職場轉銜功能的小作所開始,之後慢慢擴展到庇護性職場和老化的安置照護機構,建立起一條縱向的服務。也因此毅然於2020年創立協會,憑計畫取得新北市政府補助,在板橋成立了小豆苗工作坊,並於隔年取得評鑑優等的認可。
▲企業展售攤位工作照(圖.社團法人中華善愛社福協會)
存異
小豆苗小作所雖然與多數小作所一樣,有著同樣的服務群體、遵守同樣的規範、接受同樣的審查機制,但有前人經驗的借鑑下,加之以前方領頭的日本體系發展為參考,在一開始就與其他機構劃分賽道,確立了積極訓練的營運方針。除初始專業人員班底具備多年身障就業輔導經驗外、無論是過程中引入職務再設計,透過輔具或各類提示使工作流程能夠更順利、積極連接社會資源強化機構,還是以過往庇護職場服務經驗銜接小作所,訂定合理作業指標、強度,提供多面向工作訓練來增強技能,包含 : 義式冰淇淋、西式餅乾禮盒烘焙、商品包裝、商品販售、承接各式代工等。前述幾點使的小豆苗有別於其他小作所。
▲自我表達練習-滿意度問卷易讀版圈選(圖.社團法人中華善愛社福協會)
求同
台灣有越來越多小型社福單位,提供具有特色、創新的服務,透過服務深化尋求突破點。希望自身的理念與服務能獲得更多讀者支持、能被更多社會大眾看見並接納,將這樣的多元服務從當前社會資源傾斜失衡的浪潮中保存下來。
▲小豆苗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