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垂直綠化、住商混合
─智慧、節能、低碳、健康的新世代高效能住宅
一、基本資料
二、豪宅典範、日系精工、三方認證
針對本案結構特性,擬定「特別監督計畫書」經「耐震標章察證委員會」審查核可後,作為特監督執行之依據。
本案為耐震標章建案,由第三單位台灣建築中心不定期抽查工地內外業施工品質及配合凱巨工程顧問耐震特監駐地技師每日查驗,有效提昇結構體之施工品質。
三、開發理念及環境介紹
─環境永續、垂直綠化、住商混合
(一)環境永續
─打造國際級永續健康建築的典範:
1.美國國際WELL健康建築:銀級
2.低碳建築:銀級
3.綠建築:銀級
4.智慧建築:黃金級
5.耐震建築標章
(二)都市空間
以台北東區的沿街商業發展型態,結合延吉街商圈運營發展,打造更舒適城市空間與商圈,從人性尺度的需求重塑商圈步行空間的品質,思考以人為本提高綠色運輸工具的使用效能,提出台北市中心高密度開發區建築規劃住商混合的可行性,強調人文環境與都市空間的共存與平衡發展。
(三)建築景觀
本案之建築美學考量建築體的周邊環境,實現彼此共融的和諧景況,並藉由「形、色、質、空、光」等元素,深入探討建築型態、顏色質感、空間與光線間的對話,以當代建築、城市幾何的純粹線條勾勒具靈性的空間,加上東方哲學中的「天圓地方」來創造足以實現人們物質和精神上需要的建築環境。
(四)環境永續、綠建築、低碳建築、智慧建築
─再生機能
1.以四大綠建築住宅設計機能為主軸,打造優質永續生態宅
─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健康(Health)
2.創造永續生態住宅
─綠意生態環境、住宅全面絕熱、再生能源減碳、適宜居微氣候、生活科技節能、健康室內環境
3.智慧建築
─「以人為本」出發,本案智慧化構建願景:
推動多元設施並兼具智慧之大樓,期望本案藉由導入優質的智慧建築,達到「安心」、「便利」、「舒適」、「安全」、「防災」又「節能」的智慧建築6大目標。
四、環境效益
本案基地位於大安區延吉街(15M)以東、光復南路280巷(8M)以南、光復南路260巷(8M)以北及僑安地下停車場以西所圍之街廓之西南側,基地面積為3,432平方公尺。
本案基地內現況1F為商業使用,2F以上多為住宅使用,皆為使用年限已達五十年以上之加強磚造建築物,需改善議題如下:
1.基地內建築物構造老舊,影響都市景觀。
2.基地內建築物構造,耐震及防火設計均不符合現行法規。
3.基地周邊未設置人行步道,缺乏舒適安全之人行空間。
五、都市交通及環境衝擊改善措施
1.車道設置
車道位置設置於基地側邊,留設出完整連續性開放空間,提供優質之人行步道空間,並利用鋪面材質及顏色變化,提高其辨識度。
2.內外部動線
外部鄰接道路留設寬敞人行通行空間,來保障人行安全。內部圍塑多處廣場停留處,形成多元使用的可能性,將南側帶狀公園沿著動線帶入基地,創造友善生活環境。
六、智慧綠建築理念之應用
(一)智慧建築
1.設計理念
推動多元服務設施,豐富職場生活內容,並兼具智慧之大樓,並期望本案藉由導入優質的智慧建築,能建構具有建築美感場域,達到「安心」、「便利」、「舒適」、「安全」、「防災」又「節能」的智慧建築6大目標。
2.評分等級
本案目標取得住宿類別之智慧建築標章黃金級以上。「智慧建築」共8大項指標,標」、「安全防災指標」、「節能管理指標」、「健康舒適指標」,其中基本規定必須全數通過,即可取得智慧建築標章黃金級。
A.綜合佈線指標項目
建築物初期即導入綜合佈線系統(含可供上網環境),讓本棟建築在各種語音、數據、影像信號,甚至是自動控制的信號連結都可透過此平台來傳輸,系統根據國際標準規範(北美標準ANSI/TIA/EIA 568B),建立工作區、水平佈線、垂直幹線、管理區、設備間等結構化佈線架構,以光纖為垂直骨幹,水平為六類線佈纜。
B.資訊通訊指標
(a)電腦機房資訊安全保障設備、網路管理系統,且各系統具不斷電系統設備(UPS)。
(b)廣播系統除作為平時與緊急廣播用外,同時可提供作為背景音樂播放,並可以區域別之方式,來控制不同區域之播放與否。
(c)提供電話交換機系統並具不斷電設備,停電後提供一定時間以上)的交換功能。
C.系統整合指標項目
(a)系統整合監控範圍包含:空調通風系統、停車場通風換氣系統、電梯監控、動力系統、消防系統、BEMS 能源管理系統、給排水設備系統等。
(b)中央監控系統,整合電氣、弱電、給排水、消防、空調等系統設備之管理、控制及紀錄之功能。
(c)透過防災中心的中央監控系統,協助管理人員便利、正確、快速的掌握各項訊息,面對各種事件都能做出即時與適當的處理。
(d)中央監控系統須採Web化操作環境,並採用國際或工業標準化整合平台,且具可明確顯示設備處所相關位址之圖資視覺化操控、遠端緊急通報之機能。
(e)各種應用系統之人機介面均需具備操作使用管理權限功能。
D.設施管理指標項目
(a)資產管理:對建築物未來設施設備固定資產的管理方式,應提供其相關辦法或應用作業系統的管理規範。訂定各項設施設備使用管理規範應依建築物權屬型態、各空間及設備的預期規劃的使用目的,作相對應的研訂各項使用管理辦法。
(b)效能管理:與設施管理相關之管理辦法或表單,建置在一個屬於設施管理的整合作業平台。
(c)組織管理:提供未來設施管理的組織型態、業務職掌及人員編制方式。並可登錄相關設施設備專業證照人員或廠商資訊。
(d)維運管理:提供未來各項設施設備的維護保養方式與相關計畫或應用作業系統的管理規範。且整合平台可依各項建築設備可依需求設定其偵測、控制、運轉記錄、產製報表、異常告警、及與其他設備的連動。
(e)資產、效能、組織與維運管理:應用單項或是整合作業系統,且提供詳實規範文件制度管理,且能應用系統產製及儲存報表。
E.安全防災指標項目
a.在建物防災部分
(a)防火系統
建置「自動火警警報系統」R型火警主機、火警廣播設備控制裝置及消防專用通信設備於防災中心,可自動探測各種火災徵兆並確認火災警報之正確性,通報相關室內位址、故障之自動回報及記錄系統、系統能顯示所有消防設備之狀態自動啟動滅火設備防止火災擴大、火災發生導引人員避難且火災發生時,系統能以自動或手動方式控制昇降機依次迫降於避難層,並使一般昇降機停止運轉,而緊急昇降機待命等。
(b)防水系統
抽排水設施:建築物之地下室或低窪地區依據該區域之災害潛勢分析,設置抽排水設施。
b.在人身安全部分,設置下列系統:
(a)智慧型門禁安全管理整合系統
本系統提供一套具門禁、保全、緊急求救功能之整合智慧型系統並納入中央監控系統平台整合,可提供管理人員自行設定權限與開啟大門區域,並詳實記錄各門禁管制區域之人員進出。
(b)CCTV 影像監視系統
本棟建築之內部與重要公共區域、大門出入口、建築物外圍、景觀區均設置具 WEB 化之24小時全IP影像數位錄影監視系統。
(c)防盜系統
設置防盜自動警報設備,並可視需求按時間/位置限制或解除設定,並具自動檢測與及時發佈功能。
(d)設置停車管理設備
具有汽車停車場智慧化自動控制功能,提供車牌辨識或E-TAG自動感應進出,停車場進出口/停車場內的行車信號指示,電動柵欄機具車輛撞擊偵測訊號及電路異常自我偵測訊號,以利節省人物力。
(e)緊急求救系統
於各開放空間、主要動線、公共廁所、直通樓梯、屋頂及地下室等處設置緊急求救系統,連結監視攝影系統整合連動功能或緊急求救系統設備本身就具備攝影功能。
F.節能管理指標
根據本項指標,對於空調、照明、動力等採用相關節能設備措施,如下:
(a)能源監視:設置數位電錶、數位水錶。
(b)能源管理系統:具備將主要耗能,如空調、動力、照明、插座設備等各幹線或分路之能耗,即時視覺化顯示於電能管理系統(固裝或手持式)監視控制盤。顯示值至少含電壓、電流、實(虛)功率、功因及累積瓩數(kWh)等。
(c)設備效率:冰水主機應符合經濟部能源局公告之「空調系統冰水主機能源效率標準」;
窗(壁)型、分離型及箱型空調機應符合「無風管空氣調節機容許耗用能源基準」。
(d)需量控制:能源管理系統可依用電需量,即時進行用電設備卸載,以達電力能源管理之功效。
G.健康舒適指標
室內高度住宿類建築物之居室天花板淨高需大於2.35公尺;非住宿類建築物之居室天花板淨高需大於2.5公尺。
H.智慧創新
智慧創新設計手法,對於建築物之安全、健康、舒適、效率及維護等具有效益。
(二)綠建築
1.設計理念
本案基地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周邊為台北大巨蛋、國父紀念館等建築,建物位於大台北都會中心內,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四大規畫主軸,並以永續近零碳住宅及符合使用者居住需求為目標,評估本案基地及建物之設計施工可能性,落實九大指標綠建築規劃設計手法,本案目前評估已達2019年版「銀級綠建築標章」。
2.被動(誘導式)設計
屋頂及外牆隔熱高出法規標準50%以上,建物外牆及開窗,全面採用中空雙層Low-e 玻璃及隔熱水泥砂漿,屋頂採用達4cmPS隔熱板,屋頂隔熱設計U值為0.53<法規規定U值0.80,提高標準50%以上。
外牆室內側全面施作2cm以上外牆隔熱砂漿,比一般外牆隔熱率提升54%以上,室內降溫3度以上,且外牆窗戶玻璃採用中空雙層Low-e玻璃,提升阻隔室外陽光熱能穿透隔熱率60%以上,減少屋內外熱量交換,大幅降低建物總能耗,創造建物室內冬暖夏涼環境。
3.節能減碳設計
a.建物外殼設計全面遮陽
外觀設計採用造型版搭配外露柱樑及遮陽板,不僅美化外牆,同時還能減少輻射熱直接進入室內,阻絕陽光直射,達到室內空調節約效果。
b.空調設備全面採用個別空調設備,具一級能源效率機種建案全部空調設備全面採用一對一變頻分離式冷氣,除可以達到獨立控制節能目的,並大幅降低中央空調設備所需維修損耗。
c.照明設備全棟採用節能標章燈具
本案建物室內全面採用LED節能標章燈具,各空間並採用合理照度設計,大幅減少室內空間用電量,以有效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4.循環經濟
a.建築結構採用SRC構造
本案建物結構非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而採用SRC構造,在將來把建物拆除解體時拆除後,鋼骨結構可再進行回收再利用。
b.室內隔間牆採再生綠建材、混凝土採用高性能、高爐水泥。
室內隔間採用輕質灌漿牆輕量化,且板材考量再利用、再循環之原則,板材全面採用再生綠建材纖維水泥板,建物落實循環經濟。
在再生結構建材規劃上,本案結構混凝土全面採用添加30%以上爐石粉及高性能混凝土,有效減少建物混凝土碳排放量15%以上,降低生產之排碳需求,以達循環經濟目標。
5.零碳永續設計
a.太陽能光電板自主發電,減少產電需求之碳排放
本案屋頂規劃建置54片太陽能光電板,並搭配市電並聯使用,光電系統發電主要供公設空間使用,以節省公共空間用電,有效減少碳排放。
b.電梯全面採用再生能源回饋系統
電梯全面採用再生能源回饋系統,具備電力回生功能,將電梯運行產生電力,重新送回大樓電力系統再利用。
c.綠屋頂雨水回收系統
建築物的屋頂種植植物,除了有隔熱降溫的效果外,更具有碳排減少、雨水滯留等功能。而屋頂雨水回收將經過雨水回收處理設備處理過後之回收儲存於回收雨水暫存槽中,供給戶外植栽澆灌用水。
6.創新智慧設計
a.地下室採用CO自動監控系統
本案採用CO偵測系統,並結合自動控制地下室的排風系統,一氧化碳10ppm以上才啟動排風設備,節省八成以上排風用電。
b.地下室空間及公共設施空間照明設備
全面採用分區開關及自動控制點滅裝置,地下室停車位區及公設空間設置紅外線燈感應裝置,並搭配各區域設置照明分區開關控制,大幅減少大樓無人不必要用電,自主節能。
七、更新整合效益
本案基地緊鄰國父紀念館、捷運板南線國父紀念館站與忠孝東路商業帶,為台北市重要的商圈之一,地理位置絕佳。原建築物屋齡50年以上,房屋現況老舊且無地下室,管線設備鏽蝕,嚴重影響生活及居住品質,希望藉由危老重建計畫,變身為地上24層、地下4層住商複合大樓,並經過都市設計規劃改善都市環境,帶動地方區域發展。
本案由都更案變更為危老案,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終於在去年完成建築執照申請。建築結構規劃SRC構造,總樓地板面積約9815.34坪,地上1F、2F為商業使用,3F係管委會使用空間,4F~24F 則規劃為住宅使用。
為延續都市紋理及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本案西側下方口袋廣場設置座椅水瀑等景觀提供附近居民更友善的休憩交誼的活動空間。連接西側上方開放空間串連260巷及280巷,更便捷更具開放性。
東側開放空間串連260巷、280巷及往東行至僑安停車場,提供行人更便捷的動線,並設置街道家俱及綠美化,供休憩使用。南北側沿街式開放空間,東西側又提供串連式的開放空間,本案建築物週圍等於全面性開放。
本案南北臨接260巷及280巷皆為單行道的8M計畫道路,路邊又有機車停車格,對行人非常不友善,故於基地南側留設淨寬達5.85公尺之開放空間,提供行人更安全舒適的人行動線。
八、建築量體與環境融合
本案為地上二十四層、地下四層建築物,四至二十四層為集合住宅使用;建築物外觀配合周邊建築物色彩,採用淺灰色調為主體框架,搭配木色調格柵系統,呈現韻律性的錯落配置,呼應南側綠帶公園,搭配複層植栽綠化形塑友善舒適的人行空間,轉角處亦留設廣場空間,設置街道家具,營造基地內高品質的都市生活環境。
建築考量人文藝術與都市尺度,思考城市建築外觀造型的時代性與永續性的理念,透過現代建築的理性幾何與城市意象,以簡潔、律動、輕量的建築語彙來表現現代城市藝術的建築特色。「天圓地方」觀,主要表現在方與圓的空間布局和空間造型上,方與圓的空間造型,不僅具有一種空間形式美,而且具有一種追求與宇宙和諧合一的意境美。
九、建築形式與地方文化特色之融合
1.整體造型
建築物量體採用框架式設計,整體以大框架為概念,於建築立面建立簡潔、乾淨的秩序性,其中採用具韻律感的小框架錯落其間,在既有框架中,呈現和諧的美感設計。
2.頂部天際
建築物屋突部分延續整體框架設計,於頂部形塑俐落、簡潔的比例關係,為台北市天際線創造獨特的美學指標。
3.自然格柵
利用陽台管道空間,採用木色調垂直性設計,搭配不同進出面的格柵系統,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感,於外觀上呈現活潑的動態感,讓整體造型點綴的自然紋理的氣息。
4.入口意象
建築物基地採挑高式設計,強調建築物入口意象,通透明亮的材質設計,打破空間內外界線,將面前綠帶公園帶入使用者生活的一部份。
5.色彩計畫
基地現況周邊建築物大多以灰、白色調為主,於建築立面上,以淺灰色石材為主要框架材料,並呼應南側既有之帶狀公園,在建築物框架系統中,以自然系木色調格柵點綴其間,搭配不同層次感的設計手法,將周邊綠蔭元素帶入本案,在建築與環境上創造和諧共生的氣息。
【評審委員評語】
1.本案屬危老重建,基地面積大、戶數多,整合10年百分百同意,實屬不易。
2.重建後1F及2F之規劃延續原商業使用,較易獲得原所有人之同意。
3.基地臨計畫道路側留設4公尺以上人行道及開放空間,並與基地周圍公共開放空間串連,提供舒適安全的人行空間及環境品質。
4.藉由危老重建機制,規劃符合現代化機能之建築物;採綠建築、智慧建築及耐震設計,對建立安全舒適居住環境、維持既有都市紋理、改善周遭人行交通及加強防災功能均有極佳考量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