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股票交易,誠如俗諺「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父」所言,獲利了結是最令人難以決斷的時刻。想要控制貪婪恐懼情緒,避免它們干擾交易,最好的作法就是確實遵守健全的交易法則。本篇強調如何趁著強勢賣出。
金融大師何時賣出股票
華爾街獨狼/投機大師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認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賣出價格仍在上漲的股票;而那是我得以保住財富的唯一理由。在很多情況下,若能續抱一些股票,我可能會賺更多錢;但當那些股票崩盤,我也可能因跌價而受傷。」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的創始人之一納坦.羅斯柴爾德(Nathan Rothschild)回答他人股票交易技巧:「當然有。我從不在底部買進,而且我永遠都太早賣出。」投機大師,美國總統JFK之父喬.甘迺迪(Joe Kennedy)相信:「只有笨蛋才堅持要賺頭部的錢。」「目標是要在股票仍上漲且還沒有跌破支撐並反轉向下前賣出股票。」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見好就收。其中訣竅就是在電梯還往上的時候,選擇在其中某一樓層出來,不要傻呼呼地又坐著電梯向下。
由週線圖綜觀股價走勢
對於個股走勢,若要有整體性看法,首先應由大局著手,透過週線圖理解目前價格走勢的背景。雖然未必能賣在最高價,但至少能大概知道在哪獲利了結,保持某種優勢。例如我們在100元買進,停損設定在92元,即採用8%的停損。股價如果上漲到105或106元(5%或6%),是否決定賣出?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完全沒有考慮報酬/風險比率不恰當的問題:我們是以8%的風險,換取5%或6%的報酬。
另一方面,若股價從未跌破8%的停損,而直接由100元→105元→110→125元。現在該賣出嗎?如果沒有明確的法則或依據,我們可能太過樂觀,認為股價應會漲到150元甚至200元。我們因為害怕錯失賺大錢的機會(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結果太遲賣出,甚至轉盈為虧。
從漲勢發動後算起的底部計數
賣出決策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是股價本身所處的循環位置。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底部計數」技巧,來評估股票處於上升趨勢初期或末期階段。成長股由底部上漲,通常會經歷五個底部(base)(亦即先前漲勢之後的橫向整理平台)而後形成頭部。上升趨勢最後與初期階段的股票,注意的要點截然不同;初級階段我們希望股價擁有較充裕的發展空間,除非深入分析股價走勢圖,我們無法判斷股票究竟處於趨勢循環的哪個位置?股價循環猶如登山,隨著價格攀升,中途會整理;若我們正攀登崇山峻嶺,休息乃是重新蓄積能量。
若個股處於長期上升趨勢,買盤會克服短線修正賣壓繼續原來的上升趨勢。90%以上的重大漲勢,漲升途中一定會有回檔修正;此修正代表進場的好時機。完成修正整理後,由第一或第二個底部重新發動,是投資人建立部位好時機。第三或第四個底部也適用,但因時機較遲,傾向於短線交易。至於第五或第六個底部,失敗機率很高,應該隨時準備獲利了結。後期階段底部可能爆發欲罷不能的漲勢假象,投資人因而難以獲利了結。
用底部計數配合本益比做判斷
本益比可告訴我們個股是否處於漲勢的末期階段。若持股長達一年期間,且股票已完成二至四個底部,整理完成之後,先前的上升趨勢仍能持續。當上升趨勢發展到最末階段(第四或第五個底部)時,我們可以比較當時與最初進場的本益比,即第一個底部與末期階段的本益比。若本益比已經成長一倍以上(如20X→40X)則須小心應對。
對成長股而言,投資人進場著眼於未來盈餘成長之期待。剛開始漲升時,由於價格漲勢有限,故本益比可能因盈餘成長而下降。等到股票普遍受到青睞,開始加速上漲之後,本益比就會開始上升。
本益比的絕對數值不重要,重點在於相對數值之間的比較。當股價上漲速度遠超過盈餘成長,使得本益比相較於漲勢初期已成長一倍以上,尤其已達漲勢末期階段,應特別留意賣出訊號。若候選股已上漲一至二年,且有五個底部修正,本益比成長為二至三倍以上,則不宜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