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一頭散亂的長髮,范姜明道用黑色髮帶將頭髮束起來,拿起工具往一截樟木身上敲去,枝椏纏繞的乳白色條紋,一條繞著,順著另一條往上伸展,最後鮮明起來,向上竄升的條紋,像是小草叢生般向地表冒出,又像是擬人般的頭髮向上豎立,這就是范姜明道的雕塑世界。范姜明道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成員,大學畢業後,於1980年代赴美留學,回國後在台灣創作的同時,也致力於開拓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環境,曾與同好共同成立「二號公寓」展出空間。1997年起,先後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洛杉磯國際雙年展、威尼斯第一屆開放展等,個展舉辦地點也廣及歐、美、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各地。
#@1@#范姜明道早年專注在原木雕刻藝術,透過現成物與創作物並置方式,將植物(小麥草形狀)納入裝置藝術的手法,在台灣首開先河。2007年到北京東壩村落腳前,他有4~5年的時間,受邀到桂林愚自樂園擔任藝術總監,當時,他發現不少樹木因移植而死亡,但樹幹還可再生利用,進而嘗試將樹木再生為藝術品。而擅長將草木造型做無限延伸的原木雕刻,以及藝術公仔「阿草」,就成為他創作的一大特色。近年定居北京的范姜明道,目前的創作形式以雕塑和繪畫為主,之前陸續發表《阿樹》、《盆栽》、《阿草》等系列,為不再具有生命的樹木賦予新的藝術靈魂。其作品除了型態各異的盆景樹,也常見擬人化的樹,在他的眼裡,人的頭髮就像樹的枝葉,不加修飾也各有韻味。此外,枝椏伸展成人與樹的共生體,讓觀者可從內在的細微姿態中,發現內含一股靜謐而強韌的生命力。「藝術家是需要養分的,我在北京坐30分鐘的車子,竟能看到台灣近30年環境變遷的縮影,那種刺激說多大就有多大。」范姜明道說著北京給他的驚喜,除了地大,工作室可以大外,原木材料的取得也源源不絕,此外,就大型裝置藝術來說,找工匠也相對方便。
#@1@#「我的藝術創作,大都跟生活結合。」范姜明道工作室的另一頭就是住家,他的餐桌就是自己雕刻的,餐桌上碩大的白色湯匙及雞蛋也是雕刻品,而當作儲物的木頭櫃,其把手也是變化萬端的小麥草形狀。在他的起居室,擺著吉他,是創作之餘的休閒樂活。他指著一方窗戶,看著屋外的林景說:「這是意外收穫,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風情變化,就好像家裡掛著一幅森林圖畫。」對想來北京發展的藝術家,范姜明道建議,最好多來看過幾次,看適不適合自己再說,因為離家千里遠,凡事都要自己來,一睜開眼,就是一筆筆開銷。像他找到便宜的工作室,因為金融海嘯衝擊,加上有人要找工作室,他就將一小部分空間分租出去。而這裡的物質生活雖然不是頂尖,精神層面卻很豐富,他說:「北京藝術家群聚,地方夠大,藝術家也很大氣,讓人充滿拚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