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晚婚,若30歲生子,到小孩成年時,也差不多到了該為自己規劃退休生活的時間了。如果沒有先做規劃,到了50多歲接近退休年紀時,就得面臨到底要照顧自己的退休生活,還是要拉兒女一把,幫助他們升學、創業或購屋成家的痛苦抉擇。
#@1@#聯邦銀行貴賓理財中心襄理游生奇指出,父母為子女做理財規劃,應該把握2項原則,一個是「愈早愈好」,另外一個是「量身訂做」或「量力而為」。游生奇說:「愈早愈好的原因是,可以利用時間加上複利的效應,讓少額的投資,到子女成年時,累積一筆可觀的收益。另外,及早規劃的理由是像保險之類的金融商品,年齡愈小,保費愈低,因此應該及早進行。」至於量身訂做或量力而為,則是因為:「生活品質還是不能忽略,因此父母為子女規劃未來應該量力而為,如果沒有餘裕,培養子女的心性,比幫他們存錢重要。」為子女理財,已經成為父母的必修功課。只是,該怎麼做?有什麼工具可以運用?
#@1@#綜合理財專家意見,為子女作理財規劃時,大約有幾種工具可以運用,首先是存款,其次是保險,最後是基金投資。元大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吳鴻麟指出,現在父母多半會將子女過年時得到的壓歲錢存到銀行帳戶;不過,現階段存款利率偏低,目前各家銀行多半有外幣帳戶,他建議,如果存款沒有動用的計畫,不妨配置到利率較高的外幣存款帳戶。吳鴻麟建議,父母應該為子女開設專屬帳戶,一方面可以作為節稅規劃,另一方面,部分銀行有提供兒童專屬的理財服務,且提供投資商品優惠,甚至是相關異業結盟的優待方案,父母不妨多加選擇利用。另外,他認為除了存款以外,也可以配置一些具有固定收益功能,以及利率較高的投資部位,固定收益者像是保險,主要是儲蓄險與利變型保險;投資部位則是基金與股票。
#@1@#由於保險給付免稅,加上還本型壽險又具有零存整付的特點,很多父母會利用保險為子女作理財規劃。不過,法令變更後,目前兒童已經無法作為保險的被保險人。然而,山不轉路轉,台北富邦銀行經理柯夙芳指出,如果父母仍有意為子女作保險理財規劃,可以將子女列為要保人,自己為被保險人,保單期滿還本,子女還是可以領到保險給付。吳鴻麟則建議,現在健保制度面臨許多財務問題,為了兼顧品質,若預算許可,父母應該為子女投保醫療險,以彌補健保不給付的項目或費用,支付子女生病或有重大意外的醫療負擔。至於投資工具部分,理財專家則一致推薦共同基金。
#@1@#柯夙芳指出,由於定期定額扣款門檻較低,她建議父母可以為子女購買2或3檔基金,其中一檔一定要包含全球穩健型基金,另外再搭配風險性較高,但是波段操作報酬率高的區域型,甚至是以單一市場為投資標的的基金,平衡風險與獲利。如果預算只能購買1檔基金,由於兒童可承受的風險較高,她建議父母不妨為子女購買風險較高,但相對報酬也較高的基金。在基金的投資選擇上,游生奇建議父母可以為子女投資新興市場基金,「目前年化報酬率10%以上的基金很多,不妨多加考慮。」對於比較保守的父母,也可以選擇有固定配息的高收益債券基金,或者是全球型的股票基金,若每年報酬率都有8%,投資效益也相當可觀。基金績效 宜定期檢視獲利率游生奇建議,父母不妨在子女年幼時,將9成資金投資在股票基金,保留1成現金應急使用,在3到5年後,子女開始就學時,再加重債券基金的比例。不過,理財專家也提醒父母,即使購買基金,仍須定期檢視投資績效,以免失去為子女作理財規劃的原意。如果父母無暇處理相關投資事宜,理財專家建議,目前銀行有提供許多信託或是理財目標計畫等服務,不妨多利用。
#@1@#從小培養正確觀念然而,理財專家也一致強調,父母為子女未來的財務規劃得再好,還是不如把自己的理財智商(FQ)傳給子女,這比任何的理財規劃重要多了。游生奇說:「FQ(理財智商)跟IQ(智商)、EQ(情緒管理能力)一樣重要。郭台銘從小家境並不好,但是他很感念母親,鍛鍊他從商必要的心性與態度,這比給子女再多錢都有用。」不過,閩南語諺語說:「生意子難生。」要如何教育小孩具備理財觀念,的確是門學問。
#@1@#吳鴻麟認為,節制小孩的物欲很重要。尤其現在少子化是趨勢,父母傾向給小孩最好的,若子女有比較的心理,就很容易掉入物欲的陷阱。他身為銀行高級主管,從不給小孩多餘的零用錢,他的子女小學階段一天只有50元,國中階段如果當天有補習,則多50元吃晚餐。因此,子女要另外買什麼東西,都必須與他商量。游生奇反對父母固定給小孩零用錢,因為這會養成子女認為父母給他們零用錢是理所當然的觀念。他透過提供子女做家事換取報酬,讓小孩主動賺取零用錢,也培養子女負責的態度;同時,他還透過對不同性質家事定出不同報酬標準,引導小孩思考如何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獲取零用錢。游生奇解釋:「比如說,掃地的酬勞比指導弟弟做功課的酬勞要低,他就會想要多靠腦力,而不是體力賺錢,但要指導弟弟,就必須自己先把書讀好;就算掃地,也會動腦筋用比較輕鬆的方式達成。」
#@1@#柯夙芳則建議,小學階段可以培養小孩儲蓄的觀念,例如透過撲滿,讓子女知道金錢的累積,進而樂意儲蓄。到了國中階段,則可以透過「圓夢計畫」,例如鼓勵他再存多少錢,父母就補助多少錢讓他購買想要的東西,或參加旅行,增加小孩儲蓄或理財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