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好宅「生命樹」生命、種子、紮根、盛開、傳播、庇蔭
一、基本資料
二、台中共好社宅願景
(一)本市住宅政策願景與目標
創造市民心中的「移居城市」,打造一座「宜居城市」便成為本市住宅政策的重要核心,並積極提昇「居住環境品質」、提供「多元居住協助」與「健全住宅租售市場」,建立一個安居、安心與安全的適居環境,達成本市「移居臺中、宜居生活」之政策願景 。
(二)共好聚落(Community、City、Country)
結合青創、社會福利、環保節能、樂齡學習等面向,提出3C(Community、City、Country)共好聚落的概念,延伸共好計畫營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凝聚小社區之間共創、共享、共生、共學的生活,體驗成就共同生活的聚落。擴大市府照護及創新育成能量,發揚市長社會福利及青秀台中之政見,打造適齡樂居健康幸福城。
(三)提昇居住環境品質
1.推動住宅社區環境評鑑
2.輔導老舊住宅整建修繕
3.無障礙/通用設計獎勵
4.推廣綠建築與智慧化住宅
三、整體規劃構想
─國安好宅「生命樹」─生命、種子、紮根、盛開、傳播、庇蔭
基地位址故名「水堀頭庄」,本意為水坑邊之聚落,因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得名,是早期農業發展的重心,隨歲月更迭,昔日的水堀頭區已成為西屯區的黃金核心地帶,因應中科商圈、東海大學、榮總醫院的發展,居住需求大幅增加,有鑑於此,台中市政府欲於國安段585-1地號上建設一個500戶之社會住宅,希望能提供社會新鮮人、初生家庭、獨居老人、社會弱勢族群…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在這塊資源豐沛的土地上,我們提出「生命樹」的概念來回應環境需求,並提供適合的空間機能:
1.住商混合─一層店鋪與對向住宅大樓互相呼應,營造友善的沿街商圈,引入社區交流。
2.青創房型─協助青年創新產業紮根萌芽,設計櫥窗廊道、共享辦公室,創造西屯區創業基地。
3.社會福利設施─集合托嬰中心、社會服務站、身心障礙措施,將社會服務導入社宅中。
在建築上,我們提供走廊中的半戶外共享空間、串聯兩棟主要建築的的屋頂露天活動平台、一樓的草皮廣場延伸至公園遊戲區,讓社宅的空間資源為城市共享,並且友善鄰里融入既有都市紋理架構。在這個後疫情時代,國安好宅「生命樹」提供了更多的「呼吸」、「流通」場所,讓棲息於此的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故事中都能感受此庇蔭的歸所。期許在此藏下充滿可能性的種子,在大肚山頭乘風飲溪、茁壯成長,結成充滿能量的果實,回饋社會。
四、建築外觀設計概念
(一)造型
建築物前棟形體配合山坡地的高低差,藉由平行地勢的斜坡串連兩棟15層的住宅,創造屬於社區的第二層活動平台。
各立面藉由開放的共享空間,配合分棟主題色框架,呈現活潑跳躍的立面節奏;主立面(南向)的共享空間與樓電梯結合,塑造出以生命樹為主題的形體意象,象徵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社區。
(二)材質
低樓層及公共空間主要採用通透性較高之材質(玻璃、金屬欄杆等),創造開放性高、較活絡的都市氛圍。
建築物主體則以灰色系二丁掛為基底,透過局部空間的材質變化,營造活潑的視覺效果。
(三)色彩
國安段一期社宅的設計基調為灰色量體,四個梯聽空間採用不同的小口磚配色,藉由玻璃面的視覺穿透性,強化各棟區位的識別性。
五、環境永續
建築設計結合ESG永續構想,可以將經濟、環境和社會等因素納入建築設計中,使建築具有更高的可持續性,並有利於人們的健康和福利。
(一)E環境保護
在建築設計中考慮環境因素,可以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降低建築廢棄物等,有利於環境保護。
本案在建築頂層使用薄層綠化,可以減少城市熱島效應;並在建築鋪面設計中考慮水資源利用和循環利用,可以降低水耗。
(二)S社會責任
在建築設計中考慮社會因素,可以提高建築對人類健康和福利的貢獻。
本案在一層公共空間設計多處川廊,使建築物中庭完全開放給周圍鄰里,並設置社會服務站、身心障礙措施、托嬰中心空間,提高建築物對周圍民眾及環境貢獻,並設置無障礙動線及友善空間,提高各類民眾的生活品質。
(三)G建築管理
在建築設計中考慮經濟因素,可以減少建築成本和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延續建築的全生命週期。
本案由設計階段、施工段至後續完工,皆採用BIM建築模型資訊技術,將建築物數位化、設備數據化,藉由BIM平台配合物業管理,能有效的完成建築物生命週期的循環管理。
在建築設計結合ESG永續構想的過程中,需要和各方利益相關人士積極合作,並借助科技和創新的手段來實現建築的可持續性。最終目標 是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的平衡,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六、綠建築+智慧建築
─候選綠建築證書(銀級)、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合格級)
依臺中市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實施辦法,公有新建建築物之工程總造價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應取得綠建築分級評估銅級以上標章,新建公有建築物總工程造價達新臺幣二億元以上者,於申報一樓樓版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
藉由環境友善綠建築設計與智慧建築設施、規劃,本設計經審核取的候選綠建築證書(銀級)、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合格級),符合住宅類建築物提供居住者友善綠環境和節約開發資源及日常使用耗能,為環境永續分擔一份社會責任。
七、環境永續
(一)友善環境
在量體與敷地配置上,於基地地面營造出開放的地面層給附近居民及社區居民使用,利用量體圍塑出基地內的開放空間,沿街面退縮形成都市延續性的開放空間。
以長向配置營造良好的社區物理環境外,再用短向的連結創造社區中庭;搭配底層開放、連續的動線系統、連接周遭人行系統與開放空間,提升社會住宅的公共性,讓周遭市民一同享受優良的城市經驗;抬升坡地的意象,在頂層與社區交誼空間結合專使住戶使用,使其屋頂的坡地景觀亦成為都市中的高空風景。
(二)L.I.D低衝擊開發措施
本案透過分散的小規模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逕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基地內水文循環儘量接近於開發前自然水文循環。
(三)自然住宅
本案於標準層設置多處共享空間:
1.引入自然通風:提升室內空氣質量、降低室內溫度,減少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影響。
2.增加自然光線:通過本案設計可以讓更多的自然光進入建築內部,降低光照需求,進入而降低能源消耗。
3.創造共享空間:於走廊中段創造共享空間,透過挑空的空間設計引入更多通風採光以及創造居民交流空間。
(四)永續建築設計
挑空半戶外共享空間。
八、社會責任
本案設置社會服務站、身心障礙服務措施、托嬰中心等社會服務空間,以及設置店鋪、共同工作室、商場等商業空間,藉以吸引人群引入社區活動、商業行為等,讓民眾自由的進出基地中,打破住宅禁止進入的觀念,形成地面開放式的社會住宅空間,創造美好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