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一過,夏季也隨之來臨。古人依照地球繞太陽引起的氣候變化,獨創24節氣,隨著太陽照射角度的差異,白晝最長的一天,也就是每年國曆的6月21、22日,便稱作「夏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暨中醫門診中心主治醫師黃伯瑜表示,夏季氣溫高,身體的代謝率相對提高,加上身體容易流汗,血液循環加速,心情容易浮躁,連帶胃口也不佳……,因為心臟容易負擔過重,建議試著放慢生活的速度,擁有充分的休息,讓體內與體外的氣場達到平衡,才能在炎炎夏日裡保有精氣神的活力。
#@1@#萬物有五行,而一年有四季,五行又與四季如何配合?夏季節氣又可分為「初夏」及「長夏」前後兩階段:初夏屬火,主心;長夏屬土,主脾胃。初夏,氣候炎熱、溫度升高,人體容易出現偏頭痛、頭暈、懶洋洋、煩躁的症狀,此時應多補充水分,睡眠規律;長夏,除了炎熱之外,多雨更添濕氣,容易孳生細菌,飲食應特別注重清潔衛生,避免疾病上身。黃伯瑜表示,「心主血脈」、「心主神明」,夏季裡因為血液循環加速、熱血沸騰,致使精神、情緒蠢蠢欲動、不安寧,如果體內太熱,沒有透過流汗的方式來調節體溫,很容易就會出現中暑,相對的就會傷「心」,表現在臉部如長痘痘、面紅耳赤、口乾舌燥,女生甚至容易出現陰部搔癢、白帶過多。掌握「心靜、睡好」的要訣,才能在夏天蓄積正面的能量,最新醫學研究已證實,每天睡眠少於6小時,壽命相形會縮短,尤其夏天太熱,晚上有時不容易睡好覺,就得靠午休時間補足,尤其冷氣、電風扇切勿直接對吹,因為睡著後人體新陳代謝變慢,最好小蓋薄被以免著涼,建議老人家午休不要超過1小時,才不會影響晚上的睡眠,上班族中午小睡一下,也有助下午工作腦與身體正常功能的運轉。夏季裡雖然容易流汗,但適量的運動仍不可少。尤其許多老人家喜歡天未亮,大約凌晨4、5點就起身出門運動,黃伯瑜說,「這在中醫養生法裡並不鼓勵,原因是太陽尚未出來,清晨仍有涼意,對心血管、腦血管循環無益,此時還須特別注重保暖,因此最好選擇早上7點陽光露臉後以及傍晚5點過後再運動較適宜。」
#@1@#炎炎夏日,常會因外在溫度過高,體溫急升,流汗過多,導致體內缺水,甚至中暑的情況發生,通常不僅可能發生於戶外,也可能在悶熱、空氣不流通的室內,因為沒有適當補充足夠的水分,最後導致中暑。中暑的初期,會有昏眩、胸悶、心悸、食慾不振、頭重腳輕、四肢無力、體溫略升等症狀,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高溫環境,趕緊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幫助體力快速恢復。一般人以為在大太陽底下流汗過多才會中暑,其實「冷氣房中暑」也相當常見,黃伯瑜說,「主要是因為溫差變化太大,在戶外流汗後身體呈現潮濕,很快地進入冷氣房內,皮膚的毛細孔迅速收縮,體內的熱排散不出所致,如果運動完或烈陽下立刻喝冰飲,同樣會引起身體的不適。」黃伯瑜建議,上班族從外面汗流浹背到進入辦公室時,因為室內開有空調,溫度會頓時下降好幾度,應特別保護好肩膀與脖子部位,就可以避免因冷熱不適導致身體發生毛病的機率。一進入溫差過大的冷空調環境,如果僅穿著無袖,就會把肩膀暴露於冷空氣之下,「肩膀與全身筋絡皆有關,當中行走一條人體非常重要的三焦經。」黃伯瑜說。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指尖外端,向上沿手背、經過腕部、手臂及肩膀處,並於肩膀處分為兩支脈,其一進入體內胸部、經過心包橫隔膜,聯繫上焦、中焦及下焦,對於血循、自律神經調節、心血管的血液流動以及淋巴運作,都與三焦經息息相關。除了肩膀要注意保暖,在空調房最好披件薄外套。脖子也有3個穴位應盡量少受寒,如胸骨上、喉結下有個凹窩,稱為「天空穴」;兩個鎖骨上方亦有個凹窩,叫做「缺盆穴」;背後頸椎有個凹窩,則稱之為「大椎穴」,這3個穴位都不應在冷氣房中暴露太久,只要保暖得宜,不僅有助減緩肩膀僵硬不適,喉嚨也不易生痰,或者建議室內溫度調節在26度以上,搭配電風扇使用。人是種恆溫動物,體溫大約維持在37度,中醫認為各類冰食都易引起身體失調,不論是神經、肌肉的不適,血管亦容易收縮,尤其夏季容易中暑者、生理期疼痛,有脹氣、拉肚、胃酸等腸胃問題者,都應忌喝冰飲,建議可以適溫下的烏梅汁代替,能生津解渴,並有舒緩情緒、讓新陳代謝和緩的收斂效用。
#@1@#古人有云:「冬吃蘿蔔、夏吃薑」,有人以為是不是講反了?黃伯瑜說,冬天寒冷常進補,麻辣鍋、麻油雞都容易上火,配上蘿蔔,正好可以幫助退火;夏天常喝冰飲或涼性的瓜類,易造成腸胃問題,若適時補充薑,就可以暖暖胃,達到平衡之效。黃伯瑜表示,夏季水果主要有兩大類:大寒及大熱。前者包括各種瓜類,如西瓜、香瓜、哈密瓜等,因為利尿,容易將身體水分帶出,易致腹瀉;後者有荔枝、龍眼及榴槤,吃多則易上火、失眠,應於午晚餐後酌量食用,如荔枝3至4顆即可,以免造成體內發炎、嘴破及自律神經過度亢奮。尤其這3樣水果甜分皆高,糖尿病患者更應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