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說起「綠建築」,大家都認為是好建築,但在政府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後,「低碳建築」將成為不動產開發的一門顯學。
自從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發表「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後,台灣企業開始進入淨零轉型,其中,對不動產開發商來說,「低碳建築」是未來之路,但也是一大挑戰。
低碳建築是未來顯學
對建商來說,申請「綠建築」標章不僅能爭取到建築容積獎勵,更能為「房價」加值,增加建商銷售業績,但就推動「低碳建築」來說,則為增加營運上的成本,降低獲利,不過,建商「將本求利」,一般都會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端。
就房地產來說,近幾年房價高漲,除了是台商海外資金回流所捲起的資金狂潮外,「缺工」及「缺料」也是原因,而未來,因應政府「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建商也對外釋出,未來還有「碳價」開徵的成本,房價更不可能跌,還可能增加,這也使得房價勢必會愈來愈貴。
再加上媒體也陸續報導,若再晚幾年買,房價可能還要貴上好幾百萬元的各種「輿論」,造成民眾恐慌,以致今年以來,民眾開始出現排隊「搶房」的瘋狂現象,因此,建商一旦把成本轉嫁到房價上,房價漲多少?就關乎消費者的「荷包」了。
有關於「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被提上時程,國發會在「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提到,臺灣要進行「淨零轉型」有十二項關鍵戰略(圖一),並就「非電力」、「電力」及「碳匯」等,在2019年及2050的路徑規劃(圖二),分別進行各項數據指標的規範。
其中,就台灣不動產發展來說,「低碳不動產」已成為投資者必須考慮的項目,易境永續設計顧問公司執行長何宗翰指出,政府通過政策制定來推動「低碳建築」的發展,目前並已經採取行動,包括自2022年1月開始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和標示制度」,強調建築的使用階段碳排放,提高建築節能效果。
七月實施低碳標章新制
並計畫於今(2024)年7月1日實施「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和標示制度(LEBR)」,進一步要求建商或開發商,在建造、修繕和拆除階段使用低碳建材和工法,以降低建築物的蘊含碳排放。
何宗翰談到,建築全生命週期碳足跡主要由「使用碳排」和「蘊含碳排」 所組成。根據世界綠建築協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 WGBC)統計,「使用碳排」來自建築物在運行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佔全生命週期的28%,而「蘊含碳排」則涉及材料生產、建造和拆除等過程,佔總排放的11%。
相比「使用碳排」,「蘊含碳排」經常被忽略,也更為複雜,因為這涉及的活動可能不直接屬於組織的價值鏈,並且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轉移給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而這也意味著,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建築業的運作方式,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營」階段,再到建築物「結束壽命」時的解構和處置,需要綜合考慮建築生命週期各個階段,要如何減少碳排放。
問題是,建商或開發商從購地前的評估,到購地,到規劃產品,再到銷售,房屋代銷公司搭建接待中心,蓋樣品屋,到廣告宣傳,辦活動招徠購屋者自四面八方來,以及銷售完後之樣品屋拆除,整地動土,再至興建過程中,各方來的水泥、鋼筋,施工人員往返家中、工作場所,以及興建完成的拆除模板,再到機電工程的進駐及安裝,再到交屋,這一長串的「碳足跡」,都有「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
在過去,房子興建過程,並不會考慮「碳排」問題,但未來,這是建商及開發商不能忽視的重要一環,尤其很多金融機構在給予建商土地融資或建築融資時,會將建商在節能減碳這一塊進行評分,因此,建商若要順利取得土建融,就不能不推動「低碳建築」。
選用低碳建材和工法朝向淨零轉型
何宗翰曾接受《住展雜誌》的專訪,他指出,對於新建建築而言,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即是選用低碳建材和工法。
何宗翰以洛磯山研究所與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的共同報告《驅動建築物蘊含碳行動報告》表示,50%-85%的建築材料蘊含碳排放,在產品製造階段產生,而選用排放量較低的材料替代排放量較高的材料,可以減少多達46%的排放,且成本不會大幅增加。
這也是為什麼LEED認證中透過材料與資源(Materials & Resources)指標來減少建築物中的碳排放,鼓勵建材的使用除考量成本、耐用度等,更需要將蘊含碳納入考慮,清楚評估產品適應性,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延長建築物的使用時間。
所以,建材生產商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低碳材料的研發和生產上,建築設計師則需要採用創新的設計理念和工法來降低碳排放,以及建築擁有者在建造和維護階段應採用低碳解決方案等。
追求LEED及WELL認證
何宗翰表示,台灣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在興建自有辦公樓的過程,並不滿足於「綠建築」標章,就其所知,就有包括華碩電腦關渡總部、華碩電腦立功辦公大樓、台灣電力公司總管理處辦公大樓、振業化工承德168辦公大樓、易境總部辦公室、利邦總部辦公室等,取得LEED白金級認證等級(表一)。
此外,包括台北南港科學園區高級辦公大樓(砳建築)、聚陽實業總部、龍巖南山段辦公大樓、美光台中后里A3廠、六福商業大樓、華固南港辦公樓、興富發新莊副都心辦公樓、仲量聯行台灣總部辦公室、麥當勞內湖店等多達三十多個案都申請金級或銀級認證。
不僅如此,還有近二十個建築申請WELL認證,如人之初月子中心中山館及敦化館,是台灣最大月子中心認證,另有京華城改建的鼎越開發「京華廣場」商辦園區、馥華艾美飯店商辦大樓等(表二)。
另像玨心為爾六十三社區式日照機構是台灣第一個取得WELL認證的日照機構,另如宏匯E1、E2商辦大樓、台北世貿中心國貿大樓等,以及台灣第一個WELL認證註冊醫院的花蓮門諾醫院健康管理大樓,以及久年置地和平東路住宅案等。
何宗翰表示,不管是取得LEED或是WELL認證,大家可以發現,大多數都是商辦大樓,代表企業對LEED與WELL的需求,只有少數幾個是住宅案。
何宗翰指出,隨著對環境要求日益提高,低碳不動產已成為投資者必考慮的項目,無法滿足永續標準的建築將逐漸難以出租,尤其針對可以付出較高租金的高端客群來說,有愈來愈多的新商辦大樓朝向「ESG建築」規劃,就是因應時代的趨勢,避免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除了商辦大樓之外,雖然要求住宅案也大力推動「低碳建築」,並不是易事,但作為全球總碳排放量37%來源的建築相關產業,這也讓其在永續發展議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此外,根據國發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有關淨零轉型規劃之階段里程碑,就針對「建築」要求提升建築外殼設計、建築能效及家電能效標章,其中,公有新建建築物在2030年是被要求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或近零碳建築(圖三),到2040年則針對現有的既有建築,要有50%更新為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或近零碳建築。
2050年追求近零碳建築
再到2050年,100%的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為近零碳建築,但國發會也明白揭示,要藉由四大面向八項措施來提升建築能效,加速住宅部門淨零轉型(圖四)。
何宗翰另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淨零轉型」已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使命。在這過程,政府透過「碳費」開徵來促使企業及早正視,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
他表示,並不會將碳費認為是一種增加成本的懲罰,而是邁向淨零轉型的商機,當企業使用嚴謹的方法計算實際碳排量,並確實透過能效提升、減碳技術的運用執行減碳計畫,達成降低碳排放,長期而言可降低營運成本,進一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響應減碳、推動技術發展,讓企業在實現低碳轉型的路上,於市場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