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步走向開放,人人都知道對台灣有利,但似乎人人也都知道,弱勢企業會受到強烈的衝擊。農業本最弱勢,但在對岸慷慨讓利之下,農產品在可見的將來都可繼續得到保護傘的庇蔭。因而真正首當其衝的,不必諱言,就是中小型的傳統製造業者。當素以廉價聞名的大陸製品享受免關稅的優惠,洪水一般侵入台灣每個市場,台灣為數高達數十萬的中小企業該如何抵擋、如何對抗、如何自存?這是馬政府在歡欣鼓舞之際,須臾不可忘懷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半世紀來,靠中小企業起家、起飛、成熟發展,台灣的精華、潛力,其實正深藏在這數十萬中小企業之中。如果突然全面開放,令他們不堪一擊,絕不因為他們老朽落伍、不可依恃;而是數十年來的保護主義,加上20年來的鎖國政策,讓他們脫離了競爭激烈的戰場、掩住了高瞻遠矚的眼光,因而自縛手腳、自毀所長,目光如豆,有如井底之蛙,忽爾被挑入殺戮戰場,當然無法適應。事實上,在這數十萬家吸飽台灣經濟精華的中小企業之中,臥虎藏龍、潛力深厚者,難以數計,猶如未琢的璞玉,一旦加以適當的磨礪、輔以相關的技能,引入腹地廣大的發展空間,假以時日,其所爆發的光芒,將不可逼視。這樣的矛盾局面,一方面為開放埋藏了一個極為可怖的定時炸彈,一旦引爆,整個台灣的經濟與社會,都難免重創;另一方面,如此深藏不露的美玉,倘若為人賤價攢取殆盡,投入廣大的市場求取無邊厚利,台灣精華盡失,只剩一個毫無價值的軀殼,乃至吮乾吸盡的渣滓,台灣將如何自存於這個世界?對於憂心忡忡的警告,馬政府似乎聽見了,因而為化解社會的疑慮,承諾撥出950億預算,扶持受到衝擊的弱勢產業。只是,ECFA自6月下旬簽署至今,始終未明告國人,弱勢產業究何所指。甚至不敢直說,所謂的弱勢企業,就是上述那數十萬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我們由此斷言,馬政府根本搞不清楚關鍵所在。有一個鐵證,這950億救苦救難的經費,目前規劃將其中近半撥給勞委會,甚大一部分給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真正投入中小企業輔導、扶持者,10年僅得10億略多。以每年1億的經費,要救直接受到猛然衝擊,又可能因為懷有無比巨大潛力被對岸羅掘而窮的中小企業。時間已如此緊迫,我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