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了「光輝的十月」,但好像不如預期的光輝。國慶日已不如往日的「萬民歡騰」,行憲日已感受不到有紀念之情,光復節似乎也不見了。尤有甚者,10月31日這天,媒體、報章、新聞……各式報導,入目在台灣百姓眼前的,竟多只是「上海世博」的閉幕盛況,及創下世博舉辦159年以來參展單位、參觀人數及活動舉辦最多三項世界紀錄的官方言語。當然,你也可能沉浸於「萬聖節」的狂歡當中,但你或許有所不知,10月31日這一天,有許多不同於一般的節慶意義。為表彰退除役官兵對國家的貢獻,它是「榮民節」;也是曾經以舉辦「青年自強活動」,凝聚青少年熱血,而豐富四、五、六年級生美麗追憶的救國團團慶日。然而最令我感觸的,是這個曾經為重要「國定假日」的故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已逐漸淡忘於台灣百姓心中。相信中、高年級生都有過一段記憶。走回時光隧道,10月31日國定假日那天,各級中小學會集中於城市中心,隨美麗壯觀儀樂隊的帶領,學生們開心趣味的提著自製燈籠,集結成浩浩蕩蕩的長龍遊行隊伍,一個熱鬧非凡的美麗慶典,總在隆重高昂的遊行氣氛中結束。然而由於政治環境變遷,朝野氛圍的轉型,這個曾經紀念「一代偉人」誕辰的慶典日,如今已鮮被人提及。曾經中學生必須死背活背的「三民主義」思維,如今也起了質變。重經濟的「民生」世代,大家為溫一己之飽,致一己之富,國家政策多以滿足人民「民生」所需為主;強調「以民作主」的「民權」思維,在民主為先的政策理念帶領下,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我擔心的,倒是台灣「民族」意識的價值觀,由於「獨」與「統」的兩相背離,長時期停留在「極藍極綠打一架、淺藍淺綠吵一架、不藍不綠等一下」的狹隘「民族意識」當中。如何用寬容、感恩之心,良善對待意識型態相左的對方,誠是台灣人必須正視的生存價值核心。「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故總統蔣公對台灣不乏有其大時代下不同於一般的對台貢獻。因此,對於如此重要歷史人物的對待,民間不予正視也罷,似乎也不見執政方的緬懷之意。最近看劉德華主演的一部古裝劇「三國不見龍卸甲」,心中頗生感觸。傲遍江湖的英雄豪傑,忠肝義膽的沙場勇將,即便趙、魏傾命相爭,最後江山非趙、非魏 ,也非吳、非蜀,而竟為晉。因此,凡人相爭,何需在意必得?又何得永久?這部電影結尾,雖是老生常談,仍不失為寬懷勵志的好經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