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管會新聞稿指出,截至113年六月底,共有238檔證券投資信託ETF,市場規模高達5兆2,918億元,佔整體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規模8兆4,071億元之62.95%,規模已為亞洲市場第三大。金管會預計將於2025年推動主動式ETF上市,根據初步調查有15家投信表示對主動式ETF有興趣,全新ETF時代即將來臨,隨著多元的ETF相繼問世,投資人將擁有更多選擇!不過投資人對於主動式ETF較為陌生,因此以下比較、介紹主動式ETF:
雖都是ETF 但主被動式差很多!
主動式ETF是指由基金經理人主動操作調整,該ETF將依照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主動建構投資組合。根據金管會新聞稿指出,初期將先開放股票與債券的主動式ETF,投資組合採取全透明方式(每日向市場公告ETF實際投資組合),且不會強制要求要有績效參考指標(Benchmark)。
主動式ETF並非新鮮事,在國外推行已久,以美國來說,2008年第一檔主動式ETF就已問世,而亞洲地區包含香港、韓國與日本也都有主動式ETF。國外知名的主動式ETF,舉女股神Cathie Wood所管理的ARKK為例,已成立約十年,ARKK聚焦破壞式創新,在疫情期間受到市場高度關注。
主被動霧煞煞?兩種ETF一次看懂
主動式ETF與被動式ETF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有追蹤指數。以元大高股息ETF(0056)來說,其追蹤臺灣高股息指數,但0056不會以打敗臺灣高股息指數作為目標。對被動式ETF來說,重要的是投信業者在商品設計之初,所選擇追蹤的「指數」,因為一旦被動式ETF追蹤某指數,後續就是維運ETF與追蹤指數,最多就是每半年或是每季的換股,但換股仍是依照指數的篩選條件,因此成分股的好壞,並不在於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但是主動式ETF則不同,每天都在考驗基金經理人與團隊的投研能力,因為沒有追蹤指數,而是依照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主動建構投資組合,並進行操作調整。雖說對於選股的空間更大,但是也更加不容易,且目前預計投資組合採全透明方式(每日向市場公告ETF實際投資組合),因此投資人原則上可日日檢視其成果。
投資人該怎麼選擇?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的e添富網站顯示,全臺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投資ETF,在ETF全民運動的時代,投資人想必會問:該如何看待主動式ETF?如何搭配手中的被動式ETF?
在討論前,需先了解主動式ETF仍有其優缺點,其優點為可以直接在交易所進行交易,且更靈活主動的建構投資組合。不過從上述可知,因為涉及到更專業的投研能力,費用率可能較高,再加上不同經理人的投研能力也參差不齊,未來進到ETF的春秋戰國時代,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更考驗投資人的火眼金睛。最後,換股的問題也值得討論,包括換股頻繁與每日公告實際投資組合的議題,前者容易造成交易成本大幅提高,後者恐產生跟單問題,這些都是投資人須審慎評估的部分。
對於主動式ETF,可觀察其投資目標或是投資策略,並依照資產類別(股票或債券),搭配個人風險屬性偏好,選擇適當的金融商品,至於若要搭配手中被動式ETF,可留意重疊的問題,主被動式ETF的投資目標若過於類似,恐導致成分股高度重疊,容易產生資金浪費的問題。而對於保守派投資人,也可多觀望,畢竟路遙知馬力!
ETF進化的黃金時代 投資人擁有多元選擇
根據金管會的初步調查,在台灣投信業者中,有15家表示對主動式ETF有興趣,此外,還有一至二家外商投信有意參與台灣的主動式ETF市場。不過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主動式ETF若規模夠大,則如同一個個大戶,依照現行預計每日向市場公告ETF實際投資組合的情況下,恐將呈現跟單或其餘問題?再者選股是否完全無限制?中小型股票是否也能自由選擇?是否會配息?進一步來說,若投資人仍抱持著ETF能分散風險的思維,可能在主動式ETF不一定適用,因為在主動式ETF中,基金經理人能更靈活的「操作調整」。
金管會預計2025年將有首檔主動式ETF掛牌交易,初步估計市場規模至2026年,有機會超越2,000億元。金管會目標是打造具有臺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除了主動式ETF外,被動式多資產ETF也同步在規劃中,預計率先開放固定比例股債平衡型被動式ETF,預計2025年將會是精彩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