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今(2011)年1月統計,台灣的原住民有51萬人,分為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族等14大族群,相對於台灣人口,原住民為少數族群,且花東兩地原住民人數已逾17萬人,占全台灣原住民的33%。另外根據去(2010)年調查,原住民失業率為6.97%,同期一般民眾失業率為5.67%,也顯示了原住民就業困難相對高於一般社會大眾。比較教育情況,國中以下者占60.9%,高中職者占30.1%,大專以上者占8.9%,明顯教育機會偏低,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原住民給一般社會大眾的印象是,個性直率、開朗、豪爽、熱愛音樂,喜歡熱鬧、喝酒跟聚會,同時也給了社會大眾不好的印象,就是酗酒、沒有儲蓄的習慣等等,其實這些印象是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誤會。小米酒其實是酋長級的人才能釀製,也不是人人都喜歡喝酒,而由於原住民重視農墾漁獵之收穫、休閒娛樂,所以培養了他們何須勞苦終生、拚命勞動的觀念,他們喜歡及時行樂,而且樂於分享給他人。由於地處偏遠,資訊缺乏的環境下,原住民的父母親自然也將這些觀念教育給下一代,在當今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他們要去面對快速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衝擊。目前原住民孩童們的問題除了資源不足外,另外還有義務教育結束之後未升學或就業者比例偏高,且升學高中職而中途輟學者不算少數,升上大專院校人數也相對偏低。而即便是升學了,也不在原鄉就讀,進入都市後,這些原住民們又必須面對居住隔閡、自卑感、母語與傳統文化迷失、寂寞孤獨感、醫療困境及歧視等問題,而年輕一輩為了生計遷移至都會區,讓原鄉呈現了不是孩童就是老人的窘境。而自民國100年開始,若干縣市或升格或併入直轄市,原有的福利政策將大幅變動,包括原住民相關措施,其中經濟與教育補助類別都將有所改變,可能加大都市與原鄉差距,因此在探討原住民問題,需從文化背景及歷史脈絡著手,才能夠洞悉問題關鍵,推動或建立相關原住民福利服務時,各族群的文化、習性、部落的在地知識與經驗,才能夠規劃適切的原住民福利措施。目前原住民部落所面臨的問題,包含了教育資源不足、就業困難、升學率低、數位資訊的落差、醫療設施的不足等幾項,因此提高原住民升學比率、加強職業訓練、加強就業資訊及機會、提升高山鄉村地區之醫療設施、縮短數位落差等等,都將是未來幫助原住民改善生活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