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已久的奢侈稅已正式實施,市場反應卻遠不如預期,不僅預售屋推案量不減,5月台北市中古屋交易量雖略微減少,各大都會區也都呈現5~10%衰退現象,但每坪售價卻一路攀高至49.5萬元,較4月上漲8.8%,新北市每坪均價23.8萬元,漲幅亦高達9.2%,皆頻創今年以來最大漲幅,導致一般購屋者對於政府擬藉奢侈稅打擊投機的信心大打折扣,揆其原因,實與主管機關對當前房地產市場存在以下諸盲點息息相關。首先,台灣經濟逐漸走向國際化,對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應以國際經濟情勢、兩岸關係與國內市場供需做為綜合評估基礎,而非單純僅就國內市場結構邏輯思考,因此,政府如無法就2008年金融海嘯所衍生的國際資金動向與低利率問題提出因應,未來高房價問題還要付出更多社會成本。其次,對長久以來一直無法有效掌握的地下經濟問題,至今仍是個無解的毒瘤,可由這一波房價飆漲以來國內存款由2002年20兆6098億元一路攀升至2011年4月31兆4990億元,增加金額超過10兆元,足足增加52.84%見其一斑,而這個問題勢必也會隨著兩岸經濟交流日益緊密加深其嚴重性。另外,就M型社會角度,並非所得20等分位最高所得與最低所得差距75倍可輕易撂過,進一步探討,當可發現這一波在房地產市場興風作浪者絕非僅眾目所指之「三黃一劉」而已,M型另一端超高所得者一出手就是8、9戶豪宅者大有人在,更遑論1、2戶「小咖」。至於奢侈稅永遠無法課徵得到稅的投資性需求最大盲點,除真正有實力靠投資收益者外,另一隱藏於一向被歸類為投資性需求,因恐通膨而調整資產持有形式而將原現金存款轉為房地產之置產類型者比比皆是,例如富爸爸為庇蔭子孫而想及早為子女購屋置產,這種所謂藏富於民的傳統理財方式,正是政府打房觸角始終無法及於之處。最後有關奢侈稅實施後,幾乎所有討論焦點都集中在房價漲跌幅度多寡問題,如不能從結構源頭找出合理房價,僅就漫天開價的超高房價探討5%或10%漲跌幅,真不知其真實意義為何?試想,如非漫天開價,怎會有一年可賺一個資本額的公司;其次,這麼高的房價究竟是誰賺得最多?如非地主,又會是誰?因此,如果政府無法就不勞而獲部分釜底抽薪尋求解決之道,高房價之於國人,依舊是永遠的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