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與糖尿病之所以會發病,都與飲食生活、飲食習慣、運動不足、遺傳體質等,有很深的關係,所以不妨回顧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自行診斷看看,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到底高不高。在「糖尿病的發病風險」符合項目多的人,一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飲食生活與運動不足的問題。此外,若在「糖尿病的症狀」裡,發現符合項目較多時,表示很有可能已經罹患了糖尿病,務必儘早到醫院去就診,尤其是Q9到Q12這幾個項目,如果有符合的情形,表示疾病很可能已經開始惡化,一定要立刻到醫院去接受檢查與治療。在自我診斷中,如果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很高時,就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去接受檢查。醫院的檢查項目,包含血液檢查、白蛋白尿檢查、震動感覺檢查等。自我診斷高危險群 宜至醫院就診白蛋白是血液裡含量最豐富的一種蛋白質,通常並不會滲出到尿液裡,但如果腎臟功能變差,就有可能慢慢滲出到尿液裡,所以只要檢測尿液裡的白蛋白值,就能得知一定程度的糖尿病腎病變。震動感覺檢查,是將音叉碰觸在手腕或腳踝上的檢查項目,雖然很簡單,卻能發現輕度的神經障礙。不論哪個檢查項目,都非常重要,所以非常建議一定要找糖尿病的專科醫師,接受各種檢查。高血糖值的狀況持續下去時,就會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又大致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日本的糖尿病患中,只有約三%是屬於第一型,卻有約九五%是第二型。(審定註:台灣的糖尿病患,約一%為第一型,九五%為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 無法分泌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是指位在胰臟蘭氏小島裡的β細胞遭破壞,導致無法順利分泌胰島素,主要原因來自免疫功能異常,因此破壞自己β細胞的自我免疫反應,不過有時也會因病毒感染或原因不明,導致突然發病。多數第一型糖尿病患,都是在孩童時代發病,因此從發病初期開始,就必須採用「胰島素療法」,自行注射胰島素,同時攝取均衡的營養,也要進行運動療法。唯一與第二型糖尿病不同的是,不需要特別限制飲食量,可以和同年齡層的健康者一樣,只要避免讓自己的體重和脂肪增加過多就行了。第二型糖尿病 過食和運動不足第二型糖尿病是指胰島素分泌量變少,或功能變差的情形,主要是胰島素分泌量本來就偏少的人,因為持續過食、過飲、運動不足的生活,導致肥胖,加上壓力和老化、遺傳體質等因素,因而發病。這種類型的病患以四十歲以上的中高年齡層居多,但近年來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審定註:台灣近年來,年輕族群也有增加的趨勢)一旦罹患糖尿病,全身都有可能出現各種併發症,甚至會動脈硬化。主要的治療法,有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目的在改善生活習慣,而採用這些療法後,依舊無法順利控制時,就須同時採用「藥物療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