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於經濟形勢之險峻,又達舉債上限,不花錢的優惠政策都成了優先的選項,放寬外勞使用比率就成為內閣關注的焦點。不容諱言,即使在王前主委請辭之前,勞委會已開始研究以提高附加就業安定費的方式,為真正缺工的3K產業提高外勞上限。兩者和合,就形成日前內閣公布的最新外勞政策:針對某些對台灣經濟貢獻較大的返台廠商,提高一五~二○%的外勞使用比率。但在勞委會堅持之下,兩項原則未被推翻:上限不得超過四○%:3K五級制的架構不容逾越。 外勞政策實施二十五年,這是最重大的一次改革,其關鍵不在於給台商更高的外勞使用比率、上限自三五%提高到四○%,或是三年之內台商可享豁免附加就業安定費的優惠;而在於以累進的附加就業安定費容許3K五級制廠商爭取更高外勞比例的新思維。 二十五年來,抱殘守缺、特立獨行的外勞政策,最受人詬病之處有二:一是緊守三十萬上下的總量,不論廠商或病殘者如何迫切需要,就是絲毫也不通融,因而傷及經濟動力、逼迫企業出走,也讓許多弱勢長者無力照顧,只能任其困頓以死。另一大偏差就是,在數量僵硬管死的同時,又將外勞工資綁死在基本工資的水準,且訂定極低的就業安定費,遠低於許多廠商願意支付的勞動成本。 於是,有幸獲得外勞配額者就像中了頭獎,但真正迫切需求外勞者則支付再高代價也求之不得。二十五年來的勞委會主委一皆頭腦僵化,一任其為害台灣社會與經濟,殊為可憾。 幾個月前,勞委會開始認真思索,並逐漸摸索出允許3K五級制廠商再額外支付三千至五千元附加安定費的條件下,增加外勞比例五%至一五%,但以四○%為上限。這一方面鬆動了僵化的數量管制,一方面五千至七千元的就業安定費使外勞的總勞動成本已接近市場工資,廠商藉公權力取得暴利的情況逐漸去除。循此前進,數年之內,台灣的外勞政策有可能完全步上正軌,值得大書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