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坊間參考書定義,KD指標最好用的時機是在行情陷入區間時,但從實際統計數據觀察卻未得到支持,因為KD是被設計來預測價格趨勢逆轉的時間,而非價格的位置,多數人誤用卻不自知。技術指標是許多投資人股市操作時會參考的工具,近年來由於看盤軟體發達,使用上方便許多,但一知半解的卻多了。KD 預測價格趨勢逆轉時間大凡投資人都喜歡做波段,希望進場就能賺上一波,可是技術指標概分為擺盪型與趨勢型。而投資人最喜歡使用的隨機指標(KD),偏偏不是趨勢型指標,而是擺盪型。據坊間許多大師級的著作註解,這意思是當行情陷入區間時,是KD指標最好用的時機;反之,如果在趨勢行情採用KD指標,操作績效往往下降、落後大盤。看似頗有道理,可弔詭的是,若果真有效,為何在股市淘金致富的人仍是少數?因此本文就試圖用歷史統計數據來實證,到底KD指標要怎麼用才能提高勝率。KD是一種動量分析,採用超買和超賣的概念,當股價趨勢上漲時,當日收盤價會傾向接近當日價格波動的最高價;反之,當股價趨勢下跌時,當日收盤價會傾向接近當日價格波動的最低價。不過KD是被設計來預測價格趨勢逆轉的時間,而非價格的位置,所以很多市場老手會修改看盤軟體的KD參數,藉以求得較精準的進出時機。本文仍採用原設定值(九K、九D),一般的使用規則:K線與D線在超賣區(低於二○%)發生交叉,便是買入信號;反之則是賣出信號(高於八○%)。統計二○○○年以來的十三年間,台股大盤指數共上漲九次,下跌四次,而且每次下跌都超過千點,反而上漲千點以上只有三次。此外,整年狹幅震盪有五次(二○○四~二○○五、二○○七、二○一○、二○一二年),所以大致上台股屬於緩漲急跌的市場(見附表)。 做多績效最佳 但盤整年未必面對台股這樣的特性發現,使用KD做多績效遠勝過做空,十三年間,做多賺錢共七次,放空賺錢才四次,而且做多績效遠超過大盤。但根據坊間參考書定義:「當行情陷入區間時,是KD指標最好用的時機」,從實際統計數據來看,不但沒有得到支持,而且五次整年狹幅震盪行情裡,還出現三次虧損,顯示即便KD用在做多時績效最好,但在盤整年使用KD做多照樣討不到便宜。甚至在大盤上漲年時做多也不保證一定賺錢,如二○○四~二○○五年。換言之,KD指標並不是個好操盤工具,因它是被設計來預測價格趨勢逆轉時間,而非價格的位置,多數人誤用卻不自知。雖然如此,但是投資人就是愛用,沒辦法,就試著想法子提高勝率。大多數在實際操盤時,除了內線之外,甚少會因為單一因素就進場,多多少少會參考其他因素考量,例如均線的位置。為了達到資訊透明公開的公平,上市公司除了按時公布季報之外,領導廠商還會按季舉辦法說會,成為市場操作的一大依據,正因如此,季均價成為中長期多空位置的參考指標。如果收盤在季均價之上才做多,反之亦然的話,這樣是否可以提高績效?實證顯示,加入季均價做為趨勢的研判並無助於提高勝率,例如十三年間原本做多可賺七次,降低為五次;做空由原本賺四次提高至五次,勝率並沒有明顯改善。而且從數據上可發現,單年度的做多績效普遍降低;而單年度做空的績效起伏甚大,並不理想。不同屬性技術指標 不宜混用這個結果著實重要,因為數據證明兩種屬性不同的技術指標,其實不適合混在一起使用,均線系統屬於趨勢型指標。既然如此,意味著KD指標較適合利用不同時間周期的KD來當作趨勢研判,例如周KD。當周K大於周D時,進行日KD的做多策略,反之亦然。結果竟發現雖然做多賺錢的勝率持平在七次,但做空的勝率與績效明顯提高,十三年間做空賺錢的勝率提高到九次,大賠次數也降到一次,績效改善甚多,結果證明不同屬性的技術指標不適合混用,且條件愈單純,效果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