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技月的亞太生技投資論壇,介紹了中國大陸生技醫療產業發展前景,也點出兩岸合作發展的龐大商機,而投資大師提到的相關概念股更值得持續追蹤。今年的生技月除了規模是歷年來最大,並且首度由國內最大的生技基金鑽石生技投資公司,結合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舉辦了首屆「亞太生技投資論壇」,會中邀請到重量級投資機構與管理顧問公司,包括外資摩根史坦利、中資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與瑞士信貸銀行等負責生技醫療產業的專業高層人士參與,除了說明中國大陸的生技醫療發展,也擘畫出兩岸生技醫療產業合作、國際資金與財務規劃投入的廣闊藍圖!台灣私立醫院前進大陸 單科、醫美跟進今年生技月論壇第一個主題,由連續六年蟬聯外資機構票選亞太區生醫產業分析師第一名的摩根史坦利亞洲區董事總經理李彬分析目前中國大陸的醫療環境與產業發展現況。他指出,中國大陸的醫療市場平均每年高達四○%的成長,至二○一五年可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然而其醫療水平在全球以及亞洲並不處於領先地位,並且存在著城鄉差距。另一個重要數據為大陸民眾多前往公立醫院就醫,去私立醫院的很少。顯然在公立醫院的醫療水平與費用較吸引民眾,然而中國政府在醫療收入上卻是大於支出。《理財周刊》分析:這意味著政府可以提高醫療補助給予民眾,也代表著醫療負擔並不算便宜,加上醫療水平落後台灣,可以說是像長庚、明基醫院等外來私立醫院能發展得很好的因素,也會延伸至陸續投入的單科醫院以及醫美診所。強化生醫重點產業 中國尋購併一途論壇的第二個主題,由資產超過千億台幣的中國國營企業中信產業基金醫療與健康投資部總經理曾志強,提出大中華健康產業的商機與趨勢。中國醫療費用每年達三.二兆人民幣,整體醫藥市場龐大,然而生醫產業的規模不大,僅有三十四家製藥公司與一家醫材公司營收大於五十億,可以說是中國最有成長空間的重點產業,為了加速擴大規模併購將是必經之路。《理財周刊》分析:中國不缺資金與市場,在整個生技醫療產業除了中藥的發展尚屬領先地位,缺乏的是技術的投入以及發展的模式。台灣擁有世界頂尖的醫師與醫療水準、優秀的生技研發人員;製造業與製藥業具全球品質與成本優勢;跨電子、工具機、材料、資訊、光學的醫材產業有完整的產業與人才鏈;加上隱形眼鏡等等對於台灣品牌的認同度;同文同種的生理機制與容易罹患的疾病如出一轍。未來在兩岸藥事協商完成後,在新藥研發的臨床上可同時通過中國與台灣藥物管理局CFDA與TFDA,以及可同時取得通過學名藥與醫材的人體試驗取得程序,兩岸攜手發展生技醫療產業可說是最合適且會為雙方帶來極為龐大的效益。第三個主題為亞洲生醫於全球的價值與挑戰,由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醫療保健事業部吳文達副董事主講,提出國際藥廠已逐漸將研發重心由小分子化學藥轉向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的專利在二○一○~二○二○年間陸續到期,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s)的全球市場規模將在二○二○年達到三百億美元。掌握法規 蓄積研發動能《理財周刊》分析:與小分子化學藥容易複製成學名藥不同,生物製劑為蛋白質大分子結構,在專利到期後要複製成為功效與結構一致的藥品難度頗高。吳文達建議,生技廠商必須了解各國法規的規定、提升廠房效能以及持續強化研發能量,才能抓住此波生物製劑商機,亦提供台灣生技廠商在類似藥物上的製程研發領域的一大方向。第四個主題為透視國際醫藥大廠之併購策略,由瑞士信貸銀行投資銀行部-民生零售及健康醫療林佳幸董事主講,林佳幸表示,今年以來併購交易大幅成長,至二○一四年五月,全球交易總額達一四二六○億美元,年成長七二%,而生技醫療產業是今年併購第二大的產業,分析國際廠商併購企業的目的,包括專注核心、增加產品線與節稅考量。進軍中國市場 與在地通路合作《理財周刊》分析:在生技醫療產業部分呼應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曾志強總經理,藉由併購取得供應鏈整合、強強聯手擴大市占、進入新市場、開發新領域。另外在跨國公司收購中國的知名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品牌,至今只有少數收購案例,包括收購較具獨特性優勢的中藥廠商,也由於產品品質不易掌控,通常看中的是該公司銷售通路的能力。因此在進軍中國市場上,可藉助當地公司在通路與銷售上進行合作。例如泉盛與中國石藥集團進行包括生產與銷售通路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