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最怕的就是沒有成交量,而台股歷經證所稅的紛紛擾擾,每日成交量始終在千億以下,其中即將於二○一五年上路的大戶條款更是引起爭議,讓立法院提出修法,希望將十億元的門檻調高到五十億元,或甚至乾脆廢除。但財政部長張盛和認為為了公平正義,大戶條款有其存在必要,因此最後決議延至二○一八年再上路,給了緩衝空間。猶記得馬總統連任後推動稅改,對股市是推出證所稅,當時財政部長劉憶如還以最後版本與政策理念不同而辭職下台,後來又再變動,因應民意取消了八千五百點天險。對房市則是祭出房市合一、實價課稅。但這些政策卻是一改再改,既要討好民眾,又不敢得罪財團,因此政策充滿了不確定性,嚴重衝擊市場信心,結果是大家都不滿,因此在九合一選舉時用選票表態,這也是執政黨潰敗的原因。如果證所稅開徵是為了增加國庫稅收,實際上對財政部而言卻是一筆不怎麼划算的生意;證所稅從二○一二年開始徵收,第一年稅收只有二十四.六億元,但因為成交量降低而減少的證交稅卻遠遠大於這個數字。從資料上看,二○一○年所徵收的證交稅還有一○四六億元,到了二○一三年卻只剩下七一三億元,短缺了三百億元,這不是因小失大嗎?而面對最大的民怨房價高漲,政府在二○一一年開始也推出了奢侈稅,針對兩年內進行短期買賣而非自住的不動產課徵一○?一五%稅款,但,房價有下跌嗎?成交量萎縮了,房價依舊上漲。 民眾買不起房,最大問題在薪資所得太低,造成房價所得比過高,若一味從稅收上打房,反而會讓市場失去資金活水,壓抑經濟的成長,最後受害的還是全民。政府施政不能只從本位思考,必須跨部會溝通,為全民整體利益著想,更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不管推出多少政策,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還是解決不了台灣根本存在的問題,經濟成長,要待何時?如今,新內閣上任,期待真的能痛定思痛,帶給人民有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