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機市場進入紅海殺戮戰場,中國廠商利用高規低價策略搶市,而各品牌廠強化硬體規格與功能需求大增,鏡頭、機殼相關個股商機滾滾。距農曆年前封關尚餘一個月,在資金行情的力拱下,科技產業中許多想像題材不脛而走,亦留給投資人相當大的想像空間,當中,又有哪些題材較有機會能夠創造實際商機呢?智慧型手機 高規格低價化成主流就智慧型手機市場方面,二○一四年仍為三星及蘋果兩大品牌獨強之格局,而中國手機品牌如小米、華為等亦持續蠶食此龐大商機,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成熟、成形,各品牌廠無不加強其硬體規格、功能,促其產品創新朝向平價高規方向而行。隨著智慧型手機快速低價化與跨入門檻持續降低下,手機市場已進入紅海階段,尤其中國廠商快速利用高規低價策略搶市,國際大廠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紛紛針對產品進行差異化設計。然而硬體開發容易受到模仿甚至取代,且現階段硬體規格已漸漸成熟,差異性逐步降低,使得各品牌廠皆改採金屬機殼來達成差異化。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統計,二○一四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一二.七八億支,預估二○一五年出貨量將達到一四.六七億支,成長率約一五%。而根據法人研究報告指出,預估採用金屬機殼的智慧型手機將由二○一四年的二.三五億支增加到二○一五年的三.八億支,年增率高達六一%,大幅的成長率亦讓市場增添夢想題材。三星今年受到中國中低價智慧型手機品牌崛起的衝擊,銷售量開始出現成長趨緩的狀況,雖力求功能上的差異,不過隨零組件的模組化,規格差異性逐漸縮小,外觀材質遂成為附加價值所在。由於品牌廠商中高階機種採用金屬的比重提升,亦將帶動中長期的金屬機殼商機。加強差異化 機殼業前景可期在金屬機殼的滲透率強大的成長性帶動下,相關業者莫不積極擴產以因應未來市場,但在大幅擴產的情況是否會造成供給面過剩?就台灣機殼業者而言,目前幾乎都有擴產計畫,但由於台灣機殼廠大多供應給蘋果使用,且研究資料預估蘋果系列產品今年出貨量將成長約二五%,除了iPhone 5C以外,將全數使用金屬機殼,加上其他品牌的中高階智慧型手機,亦將提升金屬機殼使用率,因此台廠擴產計畫幅度仍不足以因應市場所需,產業前景相當明確。可成(2474)為全球CNC機台數量最多之金屬機殼廠商,主要從事金屬(鋁、鎂、鋅、不銹鋼)機殼及內構件製造,主要客戶以蘋果、宏達電為主,近期受到F-鎧勝(5264)積極擴產消息影響而壓抑股價。但目前F-鎧勝對於蘋果接單狀況尚未明朗,且F-鎧勝缺乏生產智慧型手機機殼的經驗,而依照過去機殼大廠需要約莫半年時間來調整生產良率的經驗,縱使F-鎧勝擴產完成,對於蘋果產品高規格之要求,產出良率仍需要時間調整,因此對可成接單的影響有限,且今年可成的良率有望持續提升,有助拉升獲利能力。由於受到蘋果分散供應鏈的策略,可成及F-鎧勝將侵蝕鴻準(2354)今年在蘋果訂單的比重,故整體而言,可成仍是台灣機殼廠中之投資首選標的。手機雙鏡頭風潮成形 規格持續攀高智慧型手機另一差異化設計在於鏡頭部分。現有之中高階手機大多均搭載前置鏡頭及主鏡頭共二顆鏡頭,其中八百萬至一千萬畫素為目前主流規格,而中國手機品牌廠已陸續在新款手機中,搭載一千三百萬畫素之鏡頭模組,前鏡頭的主流規格亦提升至八百萬畫素,當中更以魅族於去年十二月推出之MX4新機最為吸睛,以二千萬畫素鏡頭為主打,也因此更將推升手機未來的鏡頭規格。此外,市場亦傳iPhone 7可望配備雙鏡頭,鏡頭功能改良幅度為歷年最大。整體而言,隨著手機鏡頭出貨量以及技術規格的提升,皆帶動未來手機鏡頭市場的夢想題材。資策會預估,二○一三年全球手機鏡頭模組的市場規模為二四.七億顆,隨著即時行動視訊以及自拍需求提升,前置鏡頭模組出貨比重將逐漸增加。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持續成長,以及品牌業者逐漸將規格戰線延伸至照相功能的情況下,預期二○一五年全球手機鏡頭模組的出貨量將達三十億顆。隨著鏡頭模組畫素持續提升,鏡頭模組的鏡片數也必須增加,然而鏡片數增加會讓鏡頭模組變厚,無法符合手機輕薄化的趨勢;因此,在不影響鏡頭模組高度下要增加鏡片數,鏡頭模組廠大多減少單片鏡片的厚度因應,但此舉將會降低生產良率,提高鏡頭模組的生產門檻。光燿科(3428)為正崴集團旗下光學鏡頭廠,主要營業項目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遊戲機等光學鏡頭組、光通訊產品、光學鏡片以及模具等,光學鏡頭占營收比重八成。基於智慧型手機雙鏡頭風潮已成形,光燿科將成為受惠者之一,去年以來在中國品牌手機訂單挹注下,營運成長力道強勁,而位於中科的新廠預計於農曆年後新增三分之一產能,主攻八百萬畫素以上的高階鏡頭,後市看漲。致伸(4915)為零組件廠,主要營業項目包含電腦周邊、手機鏡頭模組、多功能事務機,以及去年新增的電聲產品部門。目前鏡頭模組占其營收約三五%,已切入中國各手機品牌廠,占出貨比重約五成。由於獲得中國新客戶高階鏡頭模組訂單,並且隨著中國手機品牌在平價高規持續蠶食全球市占率,今年第一季可望淡季不淡。此外,音響事業於去年接獲訂單後,今年音響有機會成長三成以上。在產品組合轉佳、生產效能提升以及規模擴大的情況下,預估公司營收及毛利率將持續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