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年來透過政策領導經濟,已取得相當的成果,即使如此,諸多問題如產業結構、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等,仍有待解決。在轉捩點的關鍵期,台灣有哪些產業可以趁勢布局,且看本文娓娓道來。數天前,中國大陸剛結束一場每年一度的「兩會」盛事。明眼人都知道,雖然中國多年來實際上已向自由開放的資本主義靠攏,但形式上仍實施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其在政治上依舊維持中央集權、一黨獨大的傳統,而在政策規劃上,也維持著中央制訂目標方向,人民代表蓋橡皮圖章同意的傳統。經濟果實豐碩 多項隱憂待解雖然中國政策決議的過程稍嫌粗糙,但在落實執行上可一點都不馬虎。集權式的政府擁有極高辦事效率,中央說要做的事,地方絕對不敢怠慢,除了按照規定達成之外,為了迎合上司,常常會有超越水平的成效─相對於民主社會而言,這確實是大異其趣的。也因此,這種中央規劃,地方推行的運作方式,在中國共產建國經過六十年之後,仍舊可以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國大陸多年來透過這種長期規劃,短期調控的施政方式,已取得相當具體的經建成果。以二○一○年結束的第十一個五年計畫為例,其國內生產總值由二○○五年底的一八.六兆,大幅成長到三九.八兆人民幣,不僅呈倍數以上成長,更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因商業規模的擴大,其進出口總額同樣達到世界第二。經濟規模成長下,中國就業規模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僅有四.一%的低水準,且人均收入成長速度較過去任何時期來得快,並在工業技術方面亦取得長足進展,例如航空、航太、超級電腦等尖端科技領域,均有重大突破;此外,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也取得積極成果,有效實踐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期目標。除工業外,農業基礎持續落實,各級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以及諸多民生產業的進展,都使得十一五之後的中國,顯現一片欣欣向榮、生氣勃勃。不過,任何事都有一體兩面,不斷擴大產出換來的經濟成長,終究會面臨環境約束強化,及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的困境。另外,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的產生,也導致政經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釋放龐大內需 鐵路是關鍵為了改變依賴投資推動的模式,中國必須發展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轉變為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均衡發展,因此大陸官方在十二五計畫中,延續「西部大開發」戰略作為總體區域發展主軸,持續使中西部巨大的內需得到更多釋放。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沿東北重工業區、東部沿海商貿區、東南沿海加工區為軸心,逐步向內陸拓展;但發展重點只放在武漢、西安、成都等傳統大都市,其他二、三線城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即使經過政府若干年的建設,但鐵路運輸仍處於捉襟見肘狀態。截至二○一四年為止,中國鐵路只能基本滿足全國約六○%貨運需求,更是政府極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由東部開展的經濟起飛,中國鐵路網呈現相當不平均的鋪設狀況。自從二○○○年西部大開發啟動以來,西部十二省的基礎設施加速推行,已建設完成多條鐵路線,但是若與中、東部相比,仍有一段不小差距,也因而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據統計,占國土面積二分之一的西部地區,鐵路密度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二○一四年,新建鐵路投產里程超過八千公里,而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政府更宣告將投資八千億元以上,新投產里程至少八千公里,無不顯示中央重視程度。有鑑於交通運量依然吃緊,西部骨架網路仍處於建構階段,相信鐵路建設不僅是今年政府力推的工作,更將會是延續至十三五計畫重點執行的項目。糧食供應吃緊 農業水利看俏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要養活這麼多人,糧食問題向來是頭等大事。對此,官方一向具有高度危機意識,在大力推行工業、提升經濟的同時,也不敢偏廢農業的發展。去年,中國糧食產量已達到一.二兆斤,較前年增產了○.九%,已連續十一年保持增長,但官方並不因此感到放鬆,因為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問題,實際上正大大威脅著國家安全。今年二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將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排在首位,比能源安全更加優先,由此可見,糧食問題在政府高層眼中的嚴重性。近年來,因為沿海都市經濟發達,許多農民前仆後繼地往都市謀生,加上民眾收入水準提高,使得以穀物為主的消費需求,轉變為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需求,由於這些食物都需由大量的糧食進行轉化,間接便導致糧食需求量的增長。如果城市的需求得以藉農村供給滿足,問題並不大,就像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廣東、福建等都市化程度高的省、市,糧食因無法自給自足,就得從其他省分購入。問題是,在二○一三年,中國糧食的進口依存度從十年前的六.二%增長到一二.九%,到二○一四年時更已超過一五%。中國官方在一九九六年曾經制訂糧食自給率要在九五%以上的政策底線,如今早已遠遠低於此一標準。另外,考量到都市化與工業化仍將持續進行,自給率不足的情況勢必更為嚴重,並可能成為中國大陸國家安全的軟肋。為了改善糧食問題,中央遂再度將農業列入工作重點,除了推進農業現代化,並全面啟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使耕地保有量達到一八.一八億畝外,更增加深鬆土地二億畝。同時,為了配合農業需求與其他政策,今年將投資超過八千億人民幣,進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新興產業布局 台廠地位領先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已是第十二年聚焦農業發展,中國的糧食問題仍舊無法在今年獲得解決,因此相關政策勢必在十三五計畫持續推行。除了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工業結構繼續優化等中國老生常談的政策方向外,更值得關注的重點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鎖定的產業包括:高端裝備、信息網絡、積體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並且計畫將這些新興產業逐步培育成主導產業。在信息網絡方面,受惠於中國持續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光纖網絡、大幅提升寬帶網絡速率的政策,台廠出貨中國比重較高的族群可望率先獲利。生物醫藥的部分,則可能藉由與陸廠合作,運用其通路進行銷售,加快台灣生技業者營收獲利的成長速度。至於受害的部分,例如高端裝備中的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以及半導體產業,由於台廠仍保有技術優勢地位,短期內受影響程度較小,但仍需觀察中國不定時釋出的相關訊息,可能引發較大的震盪。其他像新能源的太陽能、新材料如藍寶石產業,早已深深地受到大陸業者影響,台廠競爭壓力較大,是應當率先避開的族群。整體而言,本文提到的政策面都具有長期延續性,因此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建議以長線布局的角度思考,嚴守拉回低接不追高的原則。另外,針對政策執行成果,中國官方常會釋出相關文件,指出哪些方面進度落後、仍待加強,也就變相地提供投資人標的選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