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經過美、日一番角力後,確定將於今年底登場,屆時將與世銀、亞行呈三足鼎立之勢。二十一世紀將不再是美國獨強,中國勢力的崛起,將成為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局勢舉足輕重的關鍵。中國勢力的崛起,從日前英、法、德、義不顧美國強烈反對,先後宣布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即可看出端倪,甚至,連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日本、韓國都動搖立場,表示考慮加入,尤其是主導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日本,都在先前一場由北京主辦的論壇表示,可透過亞投行做很多有利於亞洲的事。美國歐巴馬政府眼見由中國主導、籌備的亞投行來勢洶洶,只好轉口提議,讓亞投行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華盛頓支持的發展機構合作,以間接支持模式,確保建立多邊金融組織的標準。美國財政部副部長Nathan Sheets也表示,美國歡迎有助國際金融進步的跨國金融機構成立,並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金融組織合作,共同確保亞投行與現有金融組織形成互補而非競爭的關係。他指出,如果亞投行採用相同的治理和運行標準,則亞投行既可完善國際金融體系,又能幫助彌合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缺口。據《華爾街日報》最新消息指出,英、法、德、義之所以會聯袂申請加入亞投行,乃因中國主動提出放棄在亞投行中的否決權,並且以有別於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和世界銀行,長期以來決策都受到美國影響的做法,強調未來亞投行的決策機制,將不會出現由單一國家進行決策的提議。至於未來亞投行的經營模式和董事會架構,目前仍在協商中,即使未來中國沒有否決權,但也可能在重大決策上具有相對影響力,這也是美國一直以來,對亞投行抱持最終將成為中國外交政策工具的疑慮所在。負責籌設亞投行的中國官方代表金立群日前指出,中國不會以老大自居,而是會與其他成員合作,以求在所有決定上達成共識,中國的第一大股東地位不是特權,而是責任和擔當。換言之,中國試圖讓所有美國盟友相信,中國有誠意使亞投行達到全球開發性銀行的標準,並且提供西方企業參與新基建項目的機會。中國帶頭 挑戰美國經濟霸權既然成立亞投行對整體亞洲的開發有利,為何美國一開始卻獨排眾議反對,甚至跳出來要求各盟友在加入亞投行前要三思而行?美國原本反對的理由,是認為目前已有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就夠了,不需要新的金融機構,而且美國也一口咬定亞投行不會尊重國際借貸規範,還會在背後運作政治利益,甚至隱藏軍事目的。金融時報表示,目前國際借貸機構,包括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所能滿足全球市場對資金的需求並不多,況且多一家國際借貸機構,讓彼此間有競爭也是好事,美國縱使不贊成,也改變不了中國帶頭成立亞投行的事實;反倒是美國若對亞投行未來的經營有疑慮,擔心政策不透明,且不符合採購與反腐敗標準的話,不如趁此時加入,於其中改變它或許還比較實際。曾任世界銀行總裁與美國副國務卿的左立克(Robert Zoellick)認為,歐巴馬政府視亞投行為北京用來對抗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具,更擔心亞投行的成立,對亞洲開發銀行形成挑戰。同時,中國藉由經濟壯大外交影響力,也將會影響到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強權地位,而這也正是美國骨子裡最擔憂的事。除了歐巴馬政府對亞投行的態度政策急轉彎外,路透社也指出,日本謹慎地表達對加入亞投行的興趣。東京方面首次表示,如果條件允許,日本願意加入由中國帶頭成立的亞投行,表示日本政府也認清中國崛起的事實,日前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在北京所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上,即發聲贊成兩家銀行之間可進行合作。亞投行熱 緣起「一帶一路」亞投行成立的起因,乃二○一三年十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尼時,與印尼總統蘇西洛(Susilo Bambang)會談時提出的籌建概念,並在峇里島APEC領袖會議場合中,提出想法與創立宗旨,主要是為亞太地區缺乏基礎建設資金的國家,提供金融協助,類似美國及日本主導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一般認為中國欲成立亞投行的緣由,主要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二○一三年九、十月提出「一帶一路」政策。所謂的「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也就是自漢朝以後,連接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絲路;由於途經擁有豐富資源的中亞地區,中國可藉口協助絲路沿途的這些國家,進行基礎建設發展,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同時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帶動大陸西部地區的開發。至於「一路」則是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藉此發展中國和東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關係。換言之,中國政府是以「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思維,再以亞投行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作為執行策略。中國帶頭催生亞投行,除了「一帶一路」的隱性政策涵蓋其中之外,另一主要原因,不外是過去中國經濟在高度發展過程中,基礎建設占了很大的貢獻,包括高速鐵路、公路、火車、港口、碼頭、電力、電訊等,讓中國體會到基礎建設的重要性,繼而對亞洲其他亟需建設基礎設施的國家,提供經驗、技術、材料等方面的協助,藉此在亞洲地區建立與歐美相抗衡的影響力,亦可紓緩中國境內產能過剩的產業。從區域性躍升全球性金融組織去年十月亞投行籌備之初,就有二十一個亞洲國家加入,隔月又有紐西蘭等四個國家加入;今年則有八個國家宣布申請加入,其中特別是英、法、德、義、瑞士與盧森堡等國。目前亞投行的會員國已達三十三國,另外日本、澳洲、韓國也在最近提出申請。從會員國的分布來看,目前還在籌備階段的亞投行,早已跨出區域性的腳步,成為全球性準金融組織,而非一開始美國極欲遏阻的亞洲國家跨國金融組織。而向來都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友英國,也在中國邀請下投入亞投行的懷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無異是歐元區經濟已逐漸沒落,讓向來務實的英國政府動念轉向,加上自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就一直懷抱著亞洲貿易的夢想,因此亞投行的成立,剛好成就英國滿足上述兩個原因。首批加入亞投行的國家,全是亞洲或發展中國家,有些甚至還與中國在區域和平上有過爭議,但卻能與中國放下歧見,同心協力籌設亞投行,主因就在他們需要資金發展基礎建設。由於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對這些需要資金進行建設的國家,在貸款審核與要求上,往往過於嚴苛並附帶高要求,如環保與政府管制等條件,所以亞投行適時的成立,便成了他們另一個籌措資金的平台。礙於國際現實 台灣難跟進針對中國籌設亞投行,負責對口中國的陸委會日前表示,台灣是否跟進,目前是由財政部就亞投行發展情形,與所涉及的經貿、外交、兩岸等層面做整體評估。外交部表示,外交部分是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負責,由於亞投行目前相關章程、規劃與加入名義都還不確定,加上由中國主導,目前並沒有加入的急迫性。此外,我國要以什麼名稱加入也是一大問題,因為中國對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向來抱持相當排斥的態度,除非我方可以接受類似香港以非主權國家的模式加入,但若提出這類名稱,相信又會在國內掀起一陣唇槍舌戰。再者,亞投行的成立主要是為了中國人大、政協在兩會期間,為提出的經濟與政策改革方向「一帶一路」鋪路,而台灣並未在中國擴大絲路的這項政策範圍當中,因此加入的機率也相對不高。由於中國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將於近日內登場,外界預料這次主題勢必聚焦在「亞投行」、「一帶一路」等熱門話題。代表我國參加的前副總統蕭萬長,或許可以透過「蕭習會」,試探我方加入亞投行的可能性。保德信中國品牌基金經理人楊國昌指出,博鰲論壇於三月二十六日開幕,而德、法、義等國相繼加入亞投行,都使投資人樂觀看待「一帶一路」概念股,如交通運輸、建築、鋼鐵等產業可望續強。投資展望 瞄準政策概念股群益中國新機會基金經理人林我彥針對產業布局指出,中國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調結構是未來施政主軸,促進創新創業及技術改造,是兩會後的發展重要方向,至於對應到主題投資策略,包括一帶一路、創業園區、製造業自動化、節能環保等投資機會將貫穿全年,類股上相對看好資訊安全、第三方支付、半導體等。中國股市在兩會後走出連續上漲格局,上綜指數在連七紅後,至三月十九日為止,今年來累積漲幅突破一成,為今年來新興亞股中最強的一個市場。不過陸股各指數漲幅不一,對應到基金投資也形成強弱分歧走勢,其中七檔大中華基金今年來已有超過一成的績效,投資表現可圈可點。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表示,今年中國政府對股市應該會比較支持,因為在債務槓桿比偏高的背景下,透過股市籌資的重要性提高,預估現在到明年底前,中國股市有價值重估行情,對A/H股都看好,目前仍是不錯的買入點;明年底前A股和H股預料可再漲三○%。摩根士丹利亞洲及新興市場策略部主管郭強盛也指出,大中華股市中的H股,目前是加碼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