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醞釀新一波的產業革命,讓製造業升級為「智造業」,亦即透過資通訊技術,讓製造業整合研發、製造以及服務。在台灣,製造業要升級智造業的策略方案,就是「生產力4.0」。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顯示了全球市場快速變化,製造版圖面臨洗牌,這是全球化潮流下難以避免的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正醞釀新一波的產業革命,讓製造業升級為「智造業」。 產業智慧升級 台灣推生產力4.0所謂智造業,是透過資通訊技術,讓製造業整合研發、製造以及服務,把過去只賣產品轉變成產品和服務的整合解決方案,提高製造商、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黏著度,創造出新價值。「物聯網」、「大數據」、「雲端技術」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智造業關鍵字。在台灣,製造業要升級智造業的策略方案,就是「生產力4.0」。 生產力4.0是行政院密集徵詢各界人士意見,籌備三個多月後所提出的產業策略方案,說白了,就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2.0」,以及中國大陸於今年五月正式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這些國家提出的策略,都是希望把自己的製造業強化升級,搶占未來產業生態的一席之地。接下來的十年,將上演群雄競逐的戰國時代。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生產力4.0涵蓋的不只製造業,如行政院規劃的範疇包括商業服務業與農業,強調整體生態系統的建構與連結。試著想像,未來每種蔬菜的生產,從土壤、空氣到水的監測資料,都可以在電腦系統中確認,運輸途中也可監控品質變化,到了便利商店或超市,也能清楚知道賣出的每一項農產品履歷,即時回饋消費者資訊,令消費安心。 代工製造重心的移轉,衝擊國內電子製造業,更需要翻轉過去的生產思維。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指出,過去國內強調技術而往往忽略產品服務層面的價值創造,他舉台積電為例,其就包含了服務加值營運模式,不只是單純地生產製造半導體。 傳統製造業也逐漸朝此方向前進,張善政舉例,輪胎產品附加智慧感測器,透過大數據分析與互聯網的整合,能夠在行駛中預警爆胎,進而減少交通事故。這意味著生產商不只是賣輪胎,還可以讓輪胎結合IT技術長智慧,服務更升級。換言之 ,生產力4.0是擴大在更多領域的應用,讓所有國人都能受惠。 七大重點產業出爐 拚中小企業升級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在這次會議中宣布,由於台灣多數廠商是中小企業,生產力4.0以智慧自動化為基礎,優先選定具備IT及自動化基礎的中堅企業與其供應鏈的七大重點產業,包括3C、金屬加工、工具機、食品、醫療、物流、農業等產業先行,透過中衛體系示範複製擴散,逐步帶動中小企業升級。 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進一步指出,生產力1.0是資本密集,2.0是技術密集,亦即產業自動化,而3.0是創新密集,強調企業e化。到了4.0則屬於智慧密集,乃利用訊號感測、大數據分析、雲端平台、物聯網、CPS系統(虛實整合系統)等,發展出智慧自動化製程,並把人從生產操作者變成工作管理者,讓人的生產力也升級。 國內的Ukibe正是產業服務業4.0的典範。吳明機表示,全台當今最夯的公共自行車系統Ubike,就利用了CPS系統。Ubike的借車柱是自動感測,再把訊號直接回報給控制中心,這種營運模式周轉率高,可以說是全世界目前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營運模式,有機會推廣到國際上。 行政院長毛治國在會議閉幕致詞時也說,將擴大複製產業A-team模式,創造「螞蟻雄兵」式的競爭優勢。換句話說,現在是打群架的時代。 A-team成功學 聯手升級突圍的典範 A-team是由自行車產業兩大龍頭巨大(9921)與美利達(9914)帶頭,在二○○二年創立。A-team成功導入豐田TPS生產模式,將廠商零件標準化,加入A-team的供應鏈廠商,包括輪胎大廠建大(2106)、正新(2105)、世界鏈條大王桂盟(5306)、剎車器廠利奇(1517)以及天心、彥豪、鋐光、維格等零組件廠。 二○○二年時,台灣自行車廠正經歷中國大陸磁吸效應,台灣自行車產業外移,業者價格殺到見血;A-team成立後,不只根留台灣,更轉型為中高階車種的製造大本營。後來,台灣生產的自行車外銷單價呈現倍數成長,約為中國大陸自行車外銷單價的六倍,創造了極高的附加價值,現在更成為全球自行車規格的制訂者。 在這次生產力4.0會議當中,桂盟董事長吳盈進以A-team第五屆會長的身分,強力自薦自行車產業是轉型基礎良好、投入生產力4.0成本最小的產業,展現自行車產業在未來十年更進一步的企圖心。 智慧自動化 機器人產業發展關鍵期 上銀(2049)董事長卓永財則在會議中強調,台灣絕對要積極投入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鼓勵各行各業廣泛使用機器人。 機器人在上一波工業革命就出現,已經陸續取代人工。在智造業時代,各類型用途的工業用機器人數量將快速成長,同時變成更智慧化,能夠適應、溝通、互動,逐步取代人類在特定範疇中的工作流程。經濟部就認為,3K產業當中的鑄造業可以儘快導入,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 卓永財指出,他去年就曾提出二○一四年是機器人元年,智慧自動化應用領域已從工業擴及服務業,除了製造業的生產、製造、組裝等製程,還能擴大應用到食衣住行、生老病死等領域。而因應人口高齡化、老子化趨勢下所形成的銀髮族商機,更將成為機器人產業的新藍海市場。 換句話說,除了工業機器人的主軸,服務機器人已開始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著墨的重點。不過,服務機器人開發難度頗高,因為需要與人互動,安全性要求更高,如何發展出具備高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是服務機器人發展的挑戰之一。卓永財這次出席會議,便多次強調要補強國內的3.0數位化基礎。 此外,切入機器人整機組裝的均豪(5443)董事長葉勝發、預計明年回台上市的工具機製造大廠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也都相當關注機器人產業政策,親自出席這次計畫會議。鴻海集團 衝刺工業4.0最賣力鴻海集團去年開始大力布局機器人領域,董事長郭台銘今年初則公開宣示,為迎接「工業4.0商機」,將在雲端運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生活、智慧工作網路以及機器人等七大領域深化布局,今年五月的股東報告書當中,更揭露未來鴻海「工業4.0」的布局與轉型心法。 鴻海的企圖心也在這次計畫會議當中展現,鴻海集團由副總裁呂芳鳴領軍,包括鴻海副總經理、前華碩資訊長鮑詩詞等人,都親自出席聆聽與參與討論。對於生產力4.0方案,呂芳銘建議要邀請業界參與生產製造關鍵技術的發展,可以想見在「工業4.0」潮流中產生的生態系統內,一定會有鴻海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