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國內中央銀行向來是隨之起舞,但這回反而降息,這意味著什麼?房地合一稅自1月1日上路實施後,台灣房市的未來發展為何?答:Fed升不升息,牽動著台灣股市及房市的敏感神經,在美國經濟逐漸復甦之後,原本大家都認為應該早在去(2015)年9月就會有升息動作,但Fed直至12月下旬才升息,在此之前,各界幾乎都預期央行會跟進升息,沒想到,卻讓大家跌破眼鏡,反而逆勢調降半碼,總計2015年共調降一碼。 就整體大環境來說,央行這次降息動作與Fed脫鉤,是否間接透露出台灣經濟情勢堪憂的困境?去年GDP保一不成,而今年面對依賴度極高的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的情況下,台灣的經濟前景將更險峻,因此,央行此際逆勢降息,應與整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至於房地合一稅上路對房市的影響,之前已討論過很多次,包括非自用住宅,出售獲利按持有年限課15~45%的稅率,而自用住宅持有滿6年、獲利400萬以上課10%,實際影響不大;衝擊最大的是短期進出的投資者,以及過去只要繳交利得20%的外國人或外國法人,今後則是課大幅提高的35~45%稅率。 另因奢侈稅於1月1日落日,則一些過去被奢侈稅鎖住的投資客(或屋主)開始拿出來拋售,建商手中預售屋餘屋,以及過去惜售屋主鬆動而釋出的物件,恐讓市場上的「委售量」暴增,而導致今年房價再下修一成以上。 房地合一稅衝擊大,但目前另有一派樂觀認為,「證所稅」都能廢掉的情況下,也許哪一天「房地合一稅」也能廢除。但看證所稅從通過到暫緩實施,再到廢除,歷經3年的時間,另「奢侈稅」從2011年6月實施,至房地合一稅於今年上路,奢侈稅取消也歷時四年半來看,一般購屋民眾最好不要抱太大的期待,更何況加重持有稅乃世界潮流,非台灣特有。 此外,今年1月1日新的公告地價,以六都都普遍往上調高3成的情況下,今年11月要繳納的地價稅則會多出3成,一般民眾也都要有荷包縮水的心理準備。 而影響最大的仍是豪宅族及建商,高力國際總經理劉學龍指出,有某上市建商估計,依據台北市豪宅稅、房屋稅等高級住宅稅,推估建商餘屋及富人投資置產目前空置中的豪宅,總金額高達3500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房子,並非建商、富人刻意囤房,而是脫手不易。 值得重視的是,這一波房價飆漲過程,曾出現三大巧合及錯誤的助漲助跌情況,巧合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 ,美國三次QE共釋出3.98億美元,在此前後台灣分別實施三次大減稅,進一步導致市場長期處於超低利率與資金氾濫狀態,影響所及,房價一再飆漲。 在此情況下,政府為壓抑過分飆漲的房價,遂自2014年起連續大幅調高房屋稅稅基與稅率,並且房地合一稅又自今年1月1日實施,亦即在短短一年半之內持有稅(房屋稅、地價稅)、交易稅(契稅)與房地合一交易利得稅同時實施;導致台北市高級住宅與豪宅市場同時出現交易重挫情況,並且逐漸由台北市、新北市蔓延至桃園、中南部與全國各地。至於2016年房市趨緩所潛藏的「12345密碼」,分別解析如下: 「一大」:貧富差距大。如此也導致世襲化、常態化、階級化 (2013年最高5%與最低5%所得倍數高達99.39倍)。 「二多」:錢多、稅多。錢多也造成政府不斷以「增稅」手段來增加房地產稅負。 「三高」:高物價、高房價、高失業。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之統計數據,2015年11月失業率為3.91%、45.7萬人。而台北市11月每坪預售房價仍高達87萬元。 「四低」:低所得、低利率、低自備款、低銷售率。 「五大利多」:錢多、高物價、低利率、低自備款、低銷售率(有利議價)。 「五大利空」:貧富差距大、高房價、高失業、低所得、稅多。 對此,2016年反而是理性購屋時代來臨,消費者可以秉持以下兩大原則,精挑細選一番:一、貨比十家占便宜。 二、三好一公道:秉持「好產品、好地段、好品牌」及「公設比公道」。 此外,建議消費者上財政部網站,好好研究「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申報作業要點」,了解何種情況下的買賣最有利,也可透過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了解各區域實際交易行情,作為「賣屋訂價」及「買屋議價」之參考,並注意「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及資料開放專區,運用大數據分析資訊,另可從「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的房地產大數據解析,以獲得區域、屋齡、房貸利率、成數等資訊,而做出聰明購屋的最佳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