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海峽兩岸愈來愈像難兄難弟,經濟形勢日頹,一年不如一年。面對艱險重重,雙方的對策,恰成強烈對比。媒體訪問二十年來歷任經濟部長,請教振衰起敝的對策;這五位經長最一致的建言,就是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吸引投資;而具體做法除了改善五缺,就是積極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動貿易自由化。然而改善投資環境,高喊了二十年,但二十年來外人投資不進反退;同樣的老調再喊二十年,再換五位經濟部長,恐怕還得再喊下去。至於靠FTA推動貿易自由化,歷任經濟部長也都不遺餘力;但二十年來除了極小的貿易對手如紐西蘭、新加坡,占有出口市場絕大多數的貿易對手都略無寸進,盱衡今日國際形勢,進步的空間幾不存在。其關鍵大家心知肚明,就是對岸講明了不容許台灣簽訂任何國家級的協定。因此,同樣地,再換五位經濟部長,仍將一籌莫展。兩個一籌莫展,已道盡一切,則所有的建言又有何意義?不能跳出這個死胡同,低迷的經濟恐將每況愈下。姑不論對岸面對嚴峻形勢,直接面對癥結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等經濟政策主軸,強力對治;民間的經營者雷軍發現陸人搶購日本電鍋、免治馬桶,也毫不避諱地指出,大陸品質不如日本,而其根源則在於欠缺工匠精神,乃力倡「新國貨運動」。從其官民兩方實事求是、勇敢面對問題根源並劍及屨及謀求解決這種態度,我們不能不自慚形穢,不能不承認,二十年前蹣跚學步的大陸產業,早非吳下阿蒙。倒是二十年前趾高氣揚、遙遙領先的兔子,經過二十年藍綠內鬥、人民對立、政客顢頇、施政無方,已原地踏步太久,所餘優勢無幾,再不猛省奮起、急起直追,台灣唯一可以依恃的經濟力量即將相形見絀。更可怕的是,當對岸知病疾改,我們仍在顧影自憐、膠柱鼓瑟,一消一長,差距會快速拉大,竟至於永難彌補的地步。如果我們的領導者、官員、學者什麼新把戲都想不出來,或許可學學雷軍,設法加強台灣的工匠精神,提高國貨的競爭力,也不失為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