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布雷(Joel Greenblatt)的選股策略,在過去二十年期間,創造出平均四○%的年化報酬率,不僅勝過巴菲特一九.八二%的投資績效,更引起慶龍高度的研究興趣。葛林布雷在其著作《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一書中,曾分享他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驚人報酬率的背後,完全歸功一個神奇的財務公式,透過(1)盈餘報酬率,與(2)資本報酬率的評量與計算,將美國三千五百多家的企業,統整出一個排行榜,排名越前面的公司,就越具有投資價值。首先,先來解構「盈餘報酬率」的計算方式,由於考量每家企業的稅率不盡相同,因此選取企業盈餘時,一律採用稅前淨利。此外,為了更貼近公司營運現況,慶龍做了些許調整,稅前淨利不以前一年度為代表,而是改以最近四季的總和。再者,企業價值的計算方式為:市值+利息費用+長期負債+特別股;有了稅前淨利再除以企業價值,便可算出「盈餘報酬率」。基本上,與本益比的概念有點像,差別就在於分子的部分,前者是稅前,後者是稅後,而分母,前者除了市值之外,還多加長期負債與特別股,更能呈現一家公司資本運用的完整面貌。完成「盈餘報酬率」的排名僅是第一步,因為葛林布雷的神奇公式,還必須考慮「資本報酬率」的排名,兩者相加的排序,才具有發掘潛力股的客觀因素。根據葛林布雷的定義,所謂資本報酬率的計算方式,為稅前淨利除以(淨營運資本+淨固定資產),淨營運資本是利用流動資產減去現金後所得之,而淨固定資產則是考量折舊後固定資產的總值。「資本報酬率」的概念,有點類似台股投資人熟悉的資產報酬率(ROA),不過相較於ROA涵蓋公司所有資產,葛林布雷的公式,在資產的認定上拿掉了現金、長期投資與其他資產,用意應該是為了更聚焦在本業活動的資產上。完成了「盈餘報酬率的排名」與「資本報酬率的排名」之後,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將兩者排名相加,合計數值越小者,總排名就越前面。使用葛林布雷這套選股邏輯,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協助投資人比較容易找到具有獲利基礎,股價又在低基期的好公司;然而,這份統計資料也有盲點,就是無法排除某些企業短期獲利,因處分資產或其他重大收益而暴衝的現象,因此還必須再進一步審視與確認,才能鎖定真正的好標的。換言之,透過葛林布雷指標所篩選出來的股票,只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它大幅縮小了研究股票的範圍,追蹤這些位在前段班排名的企業,將可以找到未來股價飆漲的好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