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混沌一片的大環境中,許多問題都前所未見;於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對解決的方法見解各異,乃至南轅北轍;連對問題的解讀,都各執己見,使共識的形成,難之又難。偏偏有些問題影響深遠,可能動搖根本,又非求其解決不可,乃陷入困境。更嚴重的是,某些學者專家為了說服大眾,好以走偏鋒的辯術、扭曲對立的說法,擴大不利的理由,混淆視聽。例如,為了追求台灣的自由開放,本專欄八年來竭力鼓吹設置自由貿易特區。對此不以為然的學者即從兩面加以駁斥。一面是,台灣數十年來已設立太多特區,從早期的加工出口區、保稅區,到近年來的科學園區、自由貿易港區,何需疊床架屋,再設自由貿易特區?另一面則是,要開放即應全面開放,將整個台灣變成一個自由區,何必大費周章,另闢特區?這兩個極端的理由迥異,又相互矛盾,結果卻相同,都是不要設特區;一般人聽到其中任一,都會同意不設特區。問題在於,最有利的選擇不在兩端,而在中間,卻因走偏鋒的論點而被否定。另一個例子是,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轉任不分區立委,在立法院主張應訂定適當的通膨率目標,以免薪資停滯、人才外流。對此,央行的答覆則是,物價穩定企業較無風險,便於掌控價格及未來利潤;若通膨很嚴重,產品價格不確定,利潤也不易估計,對投資即較保守。這又是一個典型的走偏鋒的辯術。所取的極端一是物價穩定,一是嚴重通膨;比較二者,自然穩定物價較有利。但學理上早闡述清楚:在溫和的通膨下,由於工資調整相對落後,且出貨時間落後於進貨時間,因此企業在人事成本與進出貨價格上都有利可圖,有助營運甚至增產、投資,帶動經濟成長、薪資上升。二%的通膨目標正是合理的選擇,較諸零通膨乃至物價全面下跌,絕對更為正確。央行在回應時,對此避而不談,直接跳到嚴重通膨的壞處,固然使論辯難繼,大眾也覺得言之成理,卻混淆了真相、迴避正確的選擇,殊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