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市場目前的確在資金面不虞匱乏,然而我們卻可明顯發現這次熱錢並不以推升資本市場的價格為主要目標。先前曾經提及各國的央行總裁才是作多通膨的主力,其中的大主力有日本、中國以及美聯儲等,這些經濟強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撒錢,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通膨的泡沫給吹出來,近代總體經濟學相信通膨是推升國家或是區域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也因此開始了無止盡吹起通膨的寬鬆政策。雖說是要帶起通膨,但實質上對於各資本市場的影響仍然存在著有不同的細節上的差異,以中國來說,五次的降息以及數不清的短、中期寬鬆資金操作,再加上供給側改革,可以說是結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明顯例子,除了要在資金面可以足額供給市場需求外,同時也在實際減少甚至說是調控先前的過剩產能。更仔細點來說,當中國因為寬鬆而帶起房地產價格飆升時,馬上再次祭出限購令,但若是在原物料價格上漲的行情中就任其價格上漲,顯見中國就是要讓市場再次回歸到反映實質的供需當中。美國則是持續玩數字遊戲,還是以﹁泰勒展開式﹂的主要計算因子為主,就是過去美聯儲所提到的失業率以及核心通膨率,對於美國來說看數字比真正調結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並不是生產及出口的大國,更何況長期的貿易逆差也讓美國有了能夠影響全球經濟的實力,只要透過利率政策就可以輕易地掌控全球經濟的脈動。聯邦基準利率水準雖然去年開始升息,但長期平均來看仍是偏低,為了不進入負利率,只好再次進入弱勢美元模式,撐住經濟不崩,但是接下來在全球央行都作多通膨的情況下,升息循環是必然的道路,分次到位?還是一次到位?對新興市場來說都是場災難。歷史不會重複上演,但結果總是會重複發生,讀者得小心隨時發生的反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