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規範「監理沙盒(Sandbox)」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還在立法院外排隊,竭力為排入法案審查議程而持續奮戰時,在「監理沙盒」外,由金管會指導、金融總會主辦、資策會推動執行的「金融科技創新基地(FinTechBase)」,已開始提撥經費輔導新創企業,並在「金融科技創新嘉年華」活動內,展示成果。金融穩定 仍是硬道理當破壞式創新不斷衝擊既有經濟的運作系統時,金融科技為創新與法規不同步,再添一例。三月一日,在台灣金融研訓院內一場「金融科技創新實驗與監理沙盒研討會」中,金管會副主委黃天牧雖以「跨域(Transboundary)」與「轉型(Transformation)」描述現今科技與金融互動是走在重要的趨勢上,但他仍強調,金融監理所帶來的金融穩定,仍是創新很重要的基礎。所以,黃天牧表示,面對科技與金融整合,金管會以另立專法即「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進行相關規範。目前,這部專法還在立法院議程外奮戰,希望排入本會期優先審查法案。向來關心創新創業、金融等議題的許毓仁、余宛如、曾銘宗等委員,院內院外,都不得閒。求快 追「創新」還是搶「預算」?只是,歷經一場政黨輪替,讓原已紊亂的跨界、轉型,更失去章法。搶在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新政府正式執政前,在四月十四日成立的「金融科技發展基金」,先佔先贏的意味頗為濃厚。但在欠缺法源支持下,基金輔導的新創事業,具有未戰先輸的風險。金融總會「金融科技創新基地」既費心輔導、培育,更直接提撥經費,是不是該捫心自問:求快,是為了追上國際科技創新飛速前進的腳步?還是趕在五月二十日前,讓錢先落袋,以免橫生枝節?對創新者而言,法規向來礙眼。國際大師論述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鼓勵框架外思考(Think out of box),但法規卻是劃定範疇,處處設框架。不過,認真思考,創新和法規都不是主角,「跨域」與「轉型」也不是終極目標,在遠處遙望的老百姓,才是最後的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