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時之義大矣哉!簡而言之,就是在正確的時刻做該做的事。與人相約,準時而至,只是一個面向。日趨複雜的現代社會,愈來愈多的事情透過與人合作甚至團體行動進行。一個人不守時,小則浪費他人寶貴時間,大則貽誤時機,壞了大事,甚而波及外部大眾,罪莫大焉。守時放大到個人的生命歷程,存在更為深刻的意義。至聖先師孔子被讚為「聖之時者」。一方面他「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時然後行,人不厭其行」。用心審時度勢,不論什麼話、什麼事,都在該說的時候說,該做的時候做;即使不悅耳的話、批人逆鱗的事,因時空背景恰當,也不會惹人煩厭,而收到正面的成效。將格局放得更大;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之時者,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知道何時可奮勇向前,何時該知難而退;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由於時運不濟,一腔治國平天下的熱血無處可用;乃退而整理經典,傳諸後世,教誨不倦,培育人才,樹立典範,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支柱,甚至影響整個世界。這正是守時以俟命的最好例證。更擴而大之;一個國家所處的環境,也同樣決定在每個時刻該做那些正確的事。然而回顧過去兩千年歷史,卻慨然發現,幾乎每個朝代,都在重要的時刻做了不正確的重大決策,因而貽害國家、社會與全體人民。就在孔子之後,秦始皇焚書坑儒,讓中華文化傳承遭遇一次浩劫。迨漢朝繼秦而起,董仲舒雖稱獨尊儒術,其實孔孟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民本思想掩藏,而法家的治術反成為專制帝治的主要護身符,為其後兩千年封建王朝奠定堅實的基礎。從隋唐一至於宋朝建立的科舉制度,雖使布衣亦可為卿相,但也造成書生百無一用、民間無才可用的愚民體制,使民間完全失去創新與活力,專制王朝更加穩固;以至於二百年前得工業革命之利的帝國主義者將整個中國變成次殖民地。經過兩百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國民革命去除科舉制度的愚民毒藥之後,從台灣開始,中華民族終於再起。而中華文化兩千年來的扭曲摧殘,也獲得延續血脈、重新再起的時機。在這個各方條件皆已具備的重要時刻,有賴這一代炎黃子孫把握時機做出正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