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長久以來一直飽受爭議,但說句大家不愛聽的,現實也確實如此!很多人會說,難道我就要認命,我窮、我努力求上進還不行嗎?我告訴你「不行」,這個時代,知識早就無法改變命運了。其實不止是這個時代,而是從古至今,寒門都很難出貴子。舉個小例子:一個窮苦出身的孩子獲得了成就,甚至拜相封侯,他的成功就會被渲染成一個非常驚人的偉業,而被萬人傳頌,其實說穿了,這只不過是個百萬中之一的極端案例。 縱觀古代歷史,有幾個是農民起義後奪取了政權的窮苦孩子做了皇帝的?世界史上又有幾個?而在太平盛世,又有多少人是貧苦出身最後做了大官,或者賺了大錢的?可以告訴你,少之又少,哪怕就是這個時代的一些大咖,你們去看看他們的出身或成長背景,你會發現根本不是所謂的寒門。其實自古以來「寒門出貴子」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寒門出貴子無非是自我安慰之詞,要不就是執政者的宣傳,或是為數甚少的特例。其實寒門不出貴子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身處底層的格局根本無法仰望真正的天空。財閥、家族、集團 把持大筆財富和資源仔細檢視一下台灣的現況,有人就斷言「台灣階層固化,近三十年基本沒有新富豪出現」。除了早年像王永慶、蔡萬霖家族、郭台銘這極少數是白手起家,靠做小買賣壯大之外,其他台灣的富豪都是原來的地主之類的人,都是有基礎的,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所以台灣現在的富豪真正白手起家的人真的很少,真正從一窮二白成為富豪的人更是幾乎沒有,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或許有人會認為,當有一些真的很有能力的創新者出現時,就會有機會,但是,當階級真的固化的時候,什麼樣的創新者也不可能再挑戰他們前輩的權威。很多人認為這是在危言聳聽,但再看看那些已經固化的已開發國家,美國的富豪百分之八十都會是二代的天下,美國已經形成了太多的財閥、家族,集團更是不勝枚舉,他們把持這大筆的財富和資源,已經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盤根糾結,無人能夠撼動。再看看周邊的香港,把持財富的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等他們逝去,剩下清一色都是繼承者,這些人手裡有的已經不僅是財富了,還有難以取代的系統結構,在這種固化之下年輕人少有出頭的機會。所幸的是,兩岸的新型行業發展得還很不錯,很多富豪來自於科技領域,這正是兩岸華人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是寒門改變命運機會的所在。為什麼要買房?房子的價值並不在於房子本身,而在於房子附近的稀缺資源,比如學校、醫院、商圈、各種辦事機構等等,這些稀缺的資源給你帶來各種便利,是房子價值的根本。為什麼現在要買房?今天筆者想通過一個獨特的視野來和大家聊聊。今天的日、美、英等已開發國家階層固化已久,富人的後代永遠是富人,窮人已不可翻身,半個世紀來日益拉大階級鴻溝!什麼是階層固化?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就稱為階層固化。早就有學者發出警告,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階層流動已經呈現出同代交流性減弱,代際遺傳性加強的趨勢,「富二代」、「官二代」、「拚爹時代」、「窮二代」都是階層固化的產物。先看看教育方面能否改變階層固化。英美傳統教育維護階級固化當代法國思想家布迪厄曾經總結說,資本有三種表現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關係)資本。不同階層的家庭擁有不同量的資本總和。其中,高資產階層擁有的資本是最多的。他們從不愁錢(經濟資本),閱歷與視野廣闊(文化資本),並且擁有大量社會精英朋友(社會資本),這樣的家庭可以很輕鬆地把孩子送入優質的私立貴族學校,讓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從而有效地傳承他們的階級地位。而低收入家庭則沒有太多選擇,大部分只能把孩子送進普通的公立學校。在西方國家,這兩種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目標也完全不同。精英貴族學校專注於把學生培養成直接掌握成功工具的人,使他們擁有更多的創造力、決策力及領導力。而普通學校則致力於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地走向學術成功的機會。甚至在布迪厄看來,西方看似民主公正的教育,實際上是通過構建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文化資本而實現的文化再生產,而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同時又維護了統治關係。以美國常春藤學校為例,二十世紀初,這些學校一度把希臘文和拉丁語作為入學條件之一,這讓底層人民的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企及。直到今天,學生的人際交往技巧、教養、品味也由各種社會實踐、實習經驗反應出來,成為進入很多名校必備的敲門磚。入學條件來自於統治階級的制定,他們創造了幾乎只有自己人才能完成的規則。日本「精英路線」 按部就班的成才之路富人所受的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但是「同學不同命」,他們的同學很多非富即貴。日本有一個名詞叫做「精英路線」(elite course),指的就是精英們按部就班的成才之路。大家都默認進入這樣學校的人今後就會有個好前途,高品質的教育保證了他的素質,而家庭的背景保證了他的見識和社會地位。在日本,像醫生、律師、政治家等金字塔頂端的職業幾乎都是世襲的。以政治家為例,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是從祖父小泉又次郎、入贅的父親小泉純也那裡接下選舉地盤的,小泉純一郎卸任後,讓二兒子小泉進次郎接班,小泉家的政治香火因此不斷延續。不僅是社會公認的精英職業,子承父業是日本很多行業的普遍現象,比如寺院方丈、花道(插花)、茶道、相聲表演者、日式建築的木工、各種作坊及各種傳統手工藝者都是世襲的。甚至有學者稱,正是因為日本各個階層的人都會主動選擇相匹配的工作,才使日本社會能夠正常運轉。一般來說,教育應該是打破這種各階層缺乏流動性現狀的最好辦法,但是,在日本,擁有各種「地盤」的寡頭們把持著各種資源,包括社會地位、收入、人脈等等,並有意地將這種資源讓後代繼承,這種「大家守大業,小家守小業」的模式是社會上預設的。這也是日本各行各業的人都能自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原因。教育費用高不可攀 被錄取也讀不起再看一下美、日、英等國家的學雜費用又多了一種分割,好比美國好一點的學校宿舍費用和書籍、雜費,再加上學費、生活費用差不多十多萬美元,這豈是一般百姓所能負擔!好的大學學費一般受薪階層根本付不起。而且好的高中、初中和小學也不像國內那樣考試成績好就能上,基本上是用錢砸出來的,私立學校一年三至六萬美元的費用很稀鬆平常。你在美國是受薪階層?對不起,你的孩子只能上公立,你連有錢人的後代都見不到。想上好大學?對不起,你們來自「義務教育」的高中,申請好大學基本上少之又少,就算被錄取也讀不起。這真令人悲哀。於是,教育也不幸淪為西方統治階級維護其自身利益的重要利器之一。綜合再看幾點:(1)窮人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樣,父母很難給出思維或者處事上的好建議,也缺乏足夠的教育投資。可以看到,美國低學歷父母的孩子們,同時也更有可能來自於單親家庭,後果就是孩子沒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和思維觀念!學歷低/貧窮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精力也比高學歷/富人家庭要少。(2)結果導致了不少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掌握稀缺資源 贏者通吃稀缺的社會資源,從類型上說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物質性的財富,即經濟資源,一是政治上的權力,三是社會威望或社會聲譽。在任何社會中,這三類資源都是稀缺的,但在不同社會中,分配這些資源的原則是不同的。一種方法是分散型分配,即分配不同種類資源時實行的是不同的原則。在這樣的社會中,擁有某種資源較多的人或群體不一定也擁有較多其他的資源。而在另外一種社會中,則可能實行一體化的原則。也就是說,各種不同的資源往往是集中在同一部分人的手中。按照這兩種不同原則進行資源配置所產生的結果和社會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回到開始的問題:為什麼買房?我們首先瞭解房子的屬性:(1)居住。(2)享受學校教育、醫院、商圈、各種辦事機構等等,這些稀缺的資源給你帶來各種便利。(3)投資價值(保值)。房價的漲幅歸根結底都是GDP的增長,只要GDP會成長,房價就會跟漲。買房不是買房子的本身,而是房子背後未來給你帶來的價值(不單只是錢,而是「富人圈」和孩子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