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科技從80年代中期開始帶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87年的股災反應了它第一波的衝擊,由於美國政府處置得宜,87年股災並未釀成大災難,事過之後,市場依舊持續成長,由於科技的進步,那斯達克(Nasdaq)的自動交易系統也順勢投入使用。事件背景:對軟體、網路股不切實際憧憬科技可以提高生產力,生產力又提升了獲利能力,有了獲利能力,企業的股票就會升值,80年代90年代經濟受惠於電腦科技,股市因而蓬勃發展,股價節節上升,由於長期的升勢持續不停,養成了投資大眾的盲目依賴,因此到了90年代末期人們由相信科技會提高生產力,轉化成為相信互聯網網路萬能,人們情緒興奮到相信虛假的東西比實實在在的物質更有價值,這種虛空的想法,完全是因為90年代10個年頭的榮景所造成的假象,尤其對軟體、對網路股有著不切實際的憧憬,同時由於產業對軟體產品的訂價標準沒有理論根據,所以造成了浮濫的漫天要價的奇特現象。發展經過1:網路產業迅速成長推波助瀾由於美國採取強勢美元政策,使得許多國際資金湧入美國,而軟體產品的價值缺乏客觀標準,於是「虛擬」成為可以替代實體的產品,於是投資競相追逐股票,於是股價節節上升,這種泡沫破滅的現象又在此重複演出,人為的、心理的因素是泡沫形成的推手,有讓人不切實際憧憬的理由(例如南海事件,Internet虛擬產品)是泡沫的主因,網路股泡沫就因此而成形。大約在1994年Netscape上市開始,Internet的產業就迅速成長,微軟的1998年將Explorer推出之後,更對網路推波助瀾,Yahoo、E-bay的成功上市,更堅定了投資人的信心。新經濟理論又為網路泡沬的形成提供了似是而非的經濟理論基礎。發展經過2:聯儲局控制通膨及股市提升利率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從1990年開始由400點升到95年的800點,然後一路攀升到2000年的5,100點,到了2000年聯邦儲備局為了控制通貨膨脹以及過份熱度的股市將利率提升到6%,當股市的獲利能力比不上基本利率時,人們自然發現把錢存到銀行可以比投資企業更高時,頭腦立刻清醒過來,於是它開始了下調修正的周期,到2002年的9月它到達最低點1,100多點,僅剩2000年高點的1/4不到,有的上百元的股票跌到以毛計算,投資者損失慘重。泡沫破滅過後,股市開始清理戰場,有實際價值的網路公司存活下來,而虛假的公司就如泡沫般被水沖走,2002年之後才又慢慢回升,到了2004年年底又上了2,000多點。這就是最近有名的網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