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整體的民主制度及人民素質教育水準都在世界排名,為何單就薪資無法跟上國際水準?處在低薪負面情緒狀態,造成許多優秀專業的人才放棄美麗溫暖的家園,到對岸或其他市場尋找更好的報酬與就業機會。雖擁有較高的薪資所得回報及舞台空間,卻不快樂,因為當地高物價指數或文化習俗風情不同,無法完全融入當地,以台灣的出走潮而言,大多是單身赴任,家人及年邁父母留在台灣,這在親情上是一種殘酷的現實剝奪。台灣就業機會及薪資為何會如此低廉?究其原因相當多,除了政治被打壓,無法以「國」的身分在世界經濟市場取得最惠國待遇,廠商無法獲取進口原料及成品輸出價格的優勢,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為經濟保護策略,政府為了保護台灣產業,強化對外進口產品管制,但長久下來在保護傘機制下,企業主漸漸失去創新的動力,邊境關稅貿易障礙的管制,卻無法抵擋虛擬社群世界的傳播,虛擬電商的崛起將商品勞務無國界化傳遞,使得國內消費者藉由網路平台可輕鬆訂購海外商品服務,國內廠商守著既有通路實體,遭受強大衝擊,消費人潮突然從街頭消失,商圈逐漸沒落,商家也開始被迫轉型學習電商,或被市場洪流淘汰。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格的管制,政府希望擁有低浮動的CPI物價指數,對於調漲幅度高的商品或廠商會加以關心,消費市場也習慣用低廉的價格來購入商品或取得服務,長久下來市場變成均一價位社會主義模式,商品只能越來越低價來滿足消費者,到最後無利可圖就鋌而走險用假及劣質原料替代,使得MIT台灣製造在世界蒙上一層陰影。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企業經營者廠商獲利不高自然不會增加產能投資,更不用說調整員工薪資待遇,就算有賺錢也擔心未來是否會被快速變動的市場所吞噬,所以台灣十年來平均薪資只增加六百元新台幣,物價卻翻轉數倍,尤其房價策略失當,已非一般上班族可以想像,喪失居住正義,造就全球資本主義下的通則,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高度M型化社會結構,廠商不願將獲利所得分配給員工,員工面對高物價消費就相對保守,尋求高CP值最佳性價比,為消費市場的購物準則。如此惡性循環,蕭條虛弱的內需經濟,本土企業也很容易被外來國際企業替代,大幅降低國內就業機會及舞台。創業搭建自身的舞台,在現今低薪所得環境中,已經是不能免的趨勢了,虛擬電商社群的興起讓許多人有了機會,擺脫過去對於創業的印象。過去認為要先有一大筆預備金隨後承租辦公室設立公司行號,之後找尋實體通路店面,進而裝潢買貨陳列,一步一步等待累積客人就會上門,生意就會好轉。這樣的思維在過去或許可行,但在現今市場卻是一條通往地獄的死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企業經營者,前提是會善用虛擬社群平台來分享行銷自己,不斷嘗試找到TA受眾,互動接觸了解客戶需求,進而引發出商品或勞務的想法。在一份SSCI國際文獻論文期刊《Sourcing innovation from your customer: how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use Web platforms for virtual customer integration》就有相關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將客戶需求回饋整合到創新過程中是減少市場不確定性的重要方法(Ernst 2002)。在過去三十年,客戶的地位一直是在變化的,在創造價值方面成為積極的共同設計者並非單純的被動接受者。成功的創新者積極參與並擴展在網絡中的能力,尤其包括聚集客戶共識的能力(Prahalad and Ramaswamy 2000)。在這種情況下整合客戶對企業創新及經營成功是決定性的影響能力。以虛擬電商平台創業低成本創業者應該多到海外市場尤其是鄰近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大陸東南沿海等地,搜尋國內市場喜愛或接受的產品或新的商機模式外,利用代購勞務模式,以虛擬電商平台,連結海外廠商提供商品並利用當地貨運貿易公司報關進口,以代購先賣後買的方式取得代購金及代購費,資金部分是先拿後賣,就不需先預置一筆創業及購物金。另外消費者TA受眾指定購買的商品自然是買空賣空的營業模式,沒有庫存壓力,等到慢慢掌握TA受眾的喜好,再大量購入商品,如此進階下去就離中大盤商及品牌之路不遠。擁有多國海外廠商資源及貿易貨運公司的協助,可以多國商品交叉移轉,形成跨國企業貿易型態MNS(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將日貨賣給韓國或泰國中國,泰貨台貨賣給日本大陸等,藉由各地虛擬電商通路串聯成為一個亞洲的經濟企業體。如此利用虛擬電商平台來創業經營是不用什麼成本的,這樣好的機會,想要翻轉的我們還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