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全球利率的升降,均得看美國聯準會的態度。在台股封關期間,聯準會「照例」又升息了一碼,使得利率達4.5%。在連續14次升息之後,令債券投資人無奈的是,接下來可能還會有第15次、甚或第16次升息的機會。聯準會掀起全球升息風的結果,固定收益的債券自然首當其衝;從近一年表現最差的前20檔基金來看,除了極少數股票型基金,如大華大華及保誠菁華二檔股票型基金外,其餘表現差的基金幾乎全都是屬於平衡型的基金,或是純債券型的基金,利率戕害這一類的基金績效,由是可見一般。
#@1@#除了利率在第1季前仍持續看漲,引發受益人贖回外,金管會要求國內投信出清旗下結構債(Structured Note),也就是所謂的連動式債券,雖未造成受益人權益受損,但已引起投資人內心不安。客觀來看,出清結構債可提高流動性,並且大幅降低利率所帶來的風險,在實務上,更可保障受益人權益,對於保守的投資人來說也不壞。但是,相較於股票型基金,平衡型或債券型基金的績效表現,自然遠遜於股票型基金績效了。股票型基金發威,債券型基金的平均獲利卻逐漸降低,皆比銀行定存還低。另外,由於法規條文明定,當基金的規模連續30天小於2億元,即要報請主管機關進行清算。根據投信投顧公會12月最新資料顯示,截至12月底,整體國內基金規模為1兆9,631億元;以12月底,國內共502檔基金估算,平均每支基金規模達39億元。進一步分析,屬於股票型的基金規模呈現成長態勢,而歸屬於債券型的基金規模,則呈現萎縮,這與去年第4季股市開始好轉、及全球利率的緩步升高有密切關係。
#@1@#從表近一年整體基金負績效排行來看,目前,這些基金規模普遍不大,甚至,還有幾檔基金規模瀕臨2億元的清算門檻,如富鼎大不同、富鼎優選平衡、新光吉富全球債券、元大全球債券及彰銀安泰ING全球複合債券等,這五檔近一年表現最差的基金,規模又面臨清算邊緣,受益人恐怕內心頗不是滋味。當然,這類型的基金規模日漸萎縮,也與這一段利率持續升高的過程中,受益人的贖回動作有關。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是面臨清算危機,投信公司反倒有可能進行「護盤」。例如平衡型基金旗下所持有的個股,如果企業體質不錯,該公司旗下的其他資金即可趁機進駐,以拉升績效;所以,投資人也許可以逆向思考,在衡量風險後,加碼進場。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A基金持有大立光(3008)股票,但A基金規模已經頻臨清算邊緣,假設大立光這家公司的基本面真的不錯,且具有未來性,深具投資價值,則發行A基金的投信公司旗下的例如B、C、D等股票型基金,也許會隨後買入大立光的股票進行投資,一舉二得的結果,推升了股價,同時也讓A基金的淨值可以回升一些,免於被清算的命運。不過投資人對於所謂的護盤與公司的認知不甚相同,是真正超然的研究後「碰巧」買進?亦或是有「策略」上的運用考量,完全見人見智,如前述所云,風險的衡量得自行拿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