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日本的印象是嚴謹的,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也是一絲不苟,並且以職人的精神將個人的事業及商品,當作窮盡一生想達到極致的藝術品為目標。以這樣的要求及目標日本的品牌及商品很快享譽全世界,成為高端品質及價格的代表。值得探究的為身處鄰近國家電商市場發達的經濟體,為何在價格上不會出現混亂及低價競爭廝殺的狀態?難道真的只有服從的民族性及教育使然?日本較為業者熟悉的批發市場稱為批店問屋的概念,對象僅針對各國有合法營業執照的業者得以申請。招募實體店面經營者為會員,比較特殊的是批店不允許一般非業者的觀光客進入,一般人自然也無法取得優惠的商品。東京及大阪的批店在審核會員時皆需有營利事業登記、實體店面照片、負責人名片、護照影本、大頭照證件等,並需經面試官考核,洽談企業經營理念以及要經營日本商品的原因等,通過一連串經營數據的檢測才能成為會員,進而篩選出優質的合作夥伴。統一訂價策略 重視經營理念誠信日本經營者在電商通路盛行的趨勢下,為何其百貨及實體店面得以繼續生存,未引發強烈的電商淘汰戰?歸咎原因,分析市場結構,日本非常重視經營理念原則及誠信,廠商的價格制定出來,所有通路都會遵守相關規矩,絕對不會出現其他價格,故消費者無法存在僥倖心理去各處平台比價,即所謂的統一訂價策略。東京批店集中於馬喰町,以海渡、MDM、根萊、都纖維、丹波屋、大西等為主要,各家批店多以三至四個商棟將商品屬性分類,販售品項包括服飾、文具、玩具、藥妝、包鞋配件、食品、電器等等,批發價格為市價四至六折,對業者來說相對具有較大的優勢及空間。大阪的批店則集中於堺筋本町,分別為寺內、大西、根萊、江綿等等,大阪比較喜歡業者常來賣場光顧,以平價服飾商品六折銷售,價格優惠回饋上也相當大方。在東京、大阪的批店經營上皆以實體店面業者為主要的夥伴會員,非常重視會員是否具有企業體,從設計、生產、銷售通路的彼此交易型態,都相當重視合作的資格條件,一定要有公司的營利事業體、經營相關經驗及商品項目,進而要有合法報稅繳納紀錄等,並經過面談等確認彼此經營理念,才會進行到簽約合作的程序,購買到相對批發價格的商品。也因為日本的批發資格取得不易,擁有者應更加珍惜配合,不隨意降價出售,以免破壞市場機制,及互相信任的默契。日本業者在合作時,非常重視經營者的成本損益觀念,若沒有數據及經營成本的觀念,就無法得到合作機會及經營權,損益表是營運操作上最常出現的內容,數據可以是最粗淺的品牌、店舖等營運狀況,並可作為第一階段評估品牌、店舖的參考值。如直接成本即貨品成本,通常可占總體營業額一半。毛利是不理會其他相關費用的獲利,通常為營業額扣除直接成本後的金額。相關費用,人員薪資、辦公室或店舖房租、水電、政府相關規費等,為維持整體營運正常,通常應低於營業額四○%。稅前淨利,毛利扣除費用後的金額,營企稅、營業稅等相關稅負常會在此項目中一併討論。稅後淨利,稅前淨利扣除營企稅/營業稅後的金額,基本須維持一○%以上才能維持營運。核心思考整體經營面、品牌營運最核心的思考要點便是整體公司經營面、品牌營運面的問題,先弄清楚其中的商品導向才能在採購代理時選到最適合的商品,接著便是針對整體營業目標預估採購金額。採購部門的預算占比,關係公司整體營運規劃,如果一間公司主要是自行設計製造生產,其中僅有一○%商品經由採購代理方式操作,自然其採購預算便需用一○%營業額去規劃;當然也不乏可能是關係到公司營業方向的調整或新政策等,假設一間公司原本自行設計製造生產的商品比例為六○%,但基於相關考量下一年度調整為四○%,其餘改採購代理,則下一年度採購預算就需以六○%營業額去規劃。論及公司政策還常有另一個面向,目標方向的不同對於代理商品的品項、操作手法、代理時機點皆有不同的影響。比如目標是培養起來一個品牌,目標消費市場是從無到有甚至是到達巔峰,這樣的商品通常會選擇導入期的商品,相對需投入的宣傳推廣成本高且回報率存疑。換另一種情況,公司只提出一個目標「快速獲利且形象要好,只想投入一至三年的心力」,在此情況下就不建議如上例導入期的商品,會考慮入手成長期後段的商品直接坐收漁翁之利,這些觀念及思維都是日本企業經營者所需具備的數據能力,才能讓市場的價格恆久穩定不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