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消費市場支出成長趨緩,加上產業前景渾沌,以往因高報酬、高本益比而獲三千寵愛於一身的高科技企業,如今已成為高風險的代表。友人戲稱,高科技行業已成為需要綁白布條上街-抗議,亟待政府紓困的對象。尤其近來地雷股頻傳,使得投資人視電子股如畏途,加上許多人謀不臧的管理黑洞,更讓人不禁懷疑高科技企業是否仍值得進一步投資?事實上,不論是高科技或傳統產業,要評估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且複雜的活動。多少創投業者前仆後繼,透過不同的專業方法或過人的經驗法則來選擇投資標的,但幾年下來的投資報酬率可說是每下愈況,說明了要有效的做好企業評估,的確是相當艱難的工作。不過,就實質需求面而言,不論對於政府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或者企業評估新事業的拓展,甚至一般人日常的個人投資活動或職涯選擇,企業評價皆有其重要性及實用性,因此,雖然有其難度,但還是不斷的有專家學者持續投入,希望能找到評價企業的最適方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模式之一即所謂的「智慧資本評價模式」。
#@1@#智慧資本此一概念最早是由蓋伯瑞斯(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其認為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行為。不過這實在太抽象,湯瑪斯‧史都華(Thomas Stewart) 在1991年則提出較具體的定義,亦即指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加總。也就是說,舉凡隱藏於公司內部員工之能力、組織運作、作業程序及對內對外擁有之關係及網路,而可以增加公司價值;或讓公司享有競爭優勢;或整合員工承諾與能力;或者超出帳面價值之無形資產,皆可稱為智慧資本。在一個企業內,智慧資本主要由智慧資本投入、智慧資本轉化及智慧資本產出等三個參數所組成。智慧資本投入(Input)、在智慧資本轉化變項(Process)的轉換作用下,將所投入的資源與資訊進一步加值,並成為智慧資本產出結果(Output)。其中,智慧資本轉化變項其實就是實務上企業管理智慧資本的能力。根據資策會MIC的產業個案研究發現,一家公司的智慧資本產出愈高,公司的市場價值愈高,而智慧資本產出乃是由智慧資本投入及智慧資本管理能力決定,因此,基本上來說,若企業的智慧資本管理能力有水準以上,那麼該公司的智慧資本投入愈多,智慧資本產出就愈多,公司的市場價值自然愈高。但研究也同時發現,當一家企業之智慧資本投入不斷增加,而其智慧資本管理能力水準並不高的時候,智慧資本產出將隨之減少,亦即企業的管理能力若未能隨著資源投入的增加而提升,則投入的資源將因而形成浪費。就如過去許多網際網路公司,剛開始資源稀少時,公司在全員努力下不斷成長,而隨著巨大資源不斷投入,而管理能力並沒有因此而提升,最後無法消化而造成公司的失敗。因此,公司在不斷尋求成長的過程中,也應注意管理能力的同步成長,這包括經營團隊的領導力、策略的執行力、組織氣候及企業文化等構面,如此,才能讓企業的永續經營成為可能。
#@1@#事實上,從許多實務個案中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過去企業的成功多仰賴傳統的生產要素,只要找到對的市場,透過高效率的生產設備來降低產品成本,即有成功的機會,因此,評估的準則在於其市場的選擇、產品技術的競爭力及財務表現。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內部資源投注於無形資產與知識的的創造,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之後,傳統的會計表達方法已無法準確評估企業的真正價值。以美國各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帳面價值」比例為例,從20年前的0.82上升到1.69,顯示約有40%的價值沒有被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而這種現象對於高知識導向的企業而言,更超過100%。此外,里德(Read)等學者亦曾進行這一方面的研究 ,發現市值/淨資產之倍數,以製藥業最高,超過30倍;媒體業次之,近20倍;科技業再次之,亦超過10倍,足見這些以知識為主軸的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的確相當驚人。以上普遍的現象使得傳統的會計方法在計算及解釋公司價值時,產生很大的困擾,也讓企業整體價值無法被充分反映。這說明了,為何現在需要新的企業評價模式來因應新的產業發展現況,而智慧資本評價模式即為當前最受矚目的企業評價方法之一,其主要的功能在於協助企業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
#@1@#如前所述,由於目前大多數企業之市場價值,遠超過傳統會計方法所能表達的範圍,因此,評估一家企業真正價值的指標,需要由以往以有形資產為主體的評價模式,轉變為能表現出無形資產的新評價模式,而智慧資本衡量即為透過企業各種指標的呈現,來協助將投資資訊更加透明化,以協助相關的企業及投資者能夠做出較正確的判斷。而近年來,在尋求更便宜的生產因素的動機驅動下,國內大部分的產業皆向大陸移動,以資訊硬體產業為例,2001年台灣廠商大陸生產之產值比率為38%,2005年則超過五成以上,此一產值移轉的現象,是否代表企業的經營能力移轉?台灣產業就此空洞化了嗎?還是仍有其他無形的資產,仍存在及掌握在台灣企業總部,這也是觀察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而透過產業智慧資本評價的瞭解,不僅可以作現況的掌握,作為政府研擬相關產業政策的參考,更進一步,企業可以透過參考產業的常模,來衡度本身在產業的競爭優劣勢,進而型塑企業未來發展策略。此外,政府過去在評估、獎勵企業時,屬於企業績效落後指標的財務報表的表現占有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常有企業因財務表現優異而獲得鼓勵或者因而上櫃上市,但上市後馬上表現一落千丈,因此,政府在評估是否協助或發展具有前景的企業時,亦需要一套具前瞻性的衡量指標,藉以扶持具潛力之企業,並藉此協助傳統產業提升競爭力。智慧資本評價模式,即透過一些企業績效領先指標的揭露,期使企業的長短期價值更為容易的顯現。綜合言之,智慧資本的內涵主要是企業除土地、機器、設備、材料與存貨等,有形資產之外的無形資產的總和,而且目前並未能充分在傳統的會計帳上表現與反映。事實上,傳統會計與企業評價模式經常被批評的詬病,是無法測量與指出公司目前及潛在的真實價值,而導致公司帳面價值與實際市場價值差距甚大,如何從智慧資本的觀點去發掘與測量公司的價值,而不單仰賴有形資產評估作為會計的基礎,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尤其是如何將之納入正式的財報系統,讓各界有正確的解讀,絕對是在發展知識經濟的過程中,最值得努力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