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將近2個月的鎖國,對於少有儲蓄的美國人來說,帳單比新冠病毒可怕,再不復工,就付不起帳單;不病死,也被帳單逼死,與其坐以待斃,賭一把還不一定被感染,被感染說不定還只是輕症。這就是歐美的現狀,多像90年代改革初期的中國大陸,飯都吃不飽了,那管得著侵不侵權的問題,先活下去再說。漸漸的大家會開始意識到COVID-19疫情徹底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至少對美國人來說,連續5周累積高達2650萬人失業,這些失業人口長期擴張信用、少儲蓄的消費模式,很有可能從此改變,極大的可能讓川普振興經濟的刺激方案大打折扣。企業與個人債務危機 迫在眉睫債務危機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聯準會深知這個問題嚴重,所以3月無預警降息,且宣布無上限量化寬鬆。但是債務黑洞有多大呢?不說別的,單單觀光餐飲業因燒光現金流量而停業的部分,就還沒止血,而且正在惡化中,更別說銀行部分連結期貨屬性的理財商品,正因為負油價而出現客戶糾紛。到底還有多少銀行理財商品可能出現類似2007至2008年的連動債的黑洞呢?這點只有等海水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關鍵是,各國政府怎麼面對企業與個人的債務危機?出錢收購股權?還是任其歇業裁員?這勢必改寫當下資本主義以股東利益為先的模式。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一半社交活動,讓許多企業主開始選擇休業放無薪假,對於供應鏈來說,這代表著將來重新招募、培訓、新手上線,都至少要3個月,再到正常運作要6個月,今年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對於民眾來說,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的高CP值概念,已經反映在iPhone SE的行銷策略上。供應鏈重造 國安優先於成本考量但高性價比策略能持續多久呢?如果正如醫學界所預期的必須等到疫苗問世,快則9個月,正常18個月,慢則2年,試問高性價比商品對長期失業的人口有刺激消費的作用嗎?這場疫情暴露了過去40年來全球貿易自由化下的供應鏈分工模式的脆弱,在搶救人命的緊要關頭,卻發現口罩、呼吸機、體溫計等生產線都在中國大陸,無奈的看著防疫的黃金時間流失而無能為力,於是美、日、台等科技大廠認清這場疫情將徹底瓦解90年代日本倡導的just in time(即時庫存管理)全球貿易自由化,開始著手降低對中國大陸的原料與供應鏈的依賴,降低成本已經不再是企業與政府經營的優先考量因素,未來以國安為理由所建構的完整上中下游游供應鏈,將取代以低成本為主的模式。COVID-19疫情所引發的經濟衰退,現在初步有了輪廓,這是一場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類似2007年次貸風暴的銀行理財商品黑洞+2018年中美貿易戰下的新自由貿易保護主義+1912年大蕭條的失業人口,單靠聯準會帶頭寬鬆貨幣是不夠的,寄望疫苗問世後報復性消費走出V型反彈也是不現實的,畢竟構成整個經濟商業運作需要金流、人流與物流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如果一日不解決無症狀感染者的問題,則預期各國政府目前入出境至少14天的隔離期不會放寬,在人員減少商業社交,物流不暢的延時與運費增加,這些問題光是靠各國央行寬鬆貨幣也是效果有限。加速數位轉型 化危機為轉機儘管這場疫情的黑暗盡頭還看不見,但希望永遠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贏家都具備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就像電商、自動化裝置、遠端辦公教學等行業卻趁勢而壯大。例如新光三越百貨加速數位轉型,採取先做再說,邊做邊收集意見、邊改善,現在美食街的外送服務單月3000至5000筆,每筆單價都超過免運費的180元門檻的一倍之多,超乎原先預期。APP上的商品原本以化妝品為主,現在商品擴大到3C家電、國際精品、運動休閒等,新增達一萬個品項,不僅帶動網站流量成長2.5倍,訂單筆數也成長了8倍。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面對環境的劇變,台灣人要走出小確幸的舒適圈,如此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才能得以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