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歷史將會記得2020年5月15日這一天,在美國對華為限制令升級的情況下,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不僅僅代表台灣的科技鏈在美中貿易戰選邊站,更代表自1995年台海危機之後,台灣的選民維持現狀不變的立場,將開始逐漸轉變為「選邊站」。
選擇親美,從這次的WHA(世界衛生大會)美國沒有帶頭提案讓台灣加入,僅由美國衛生部長在WHA暗批中國大陸不透明挺台灣,美國佔盡台灣便宜,卻不講江湖道義,擺明了台灣就是制衡中國大陸的棋子,等到美中貿易第二、三階段協議都談妥之後,台灣還有利用價值嗎?
選擇親中,如果去過中國大陸生活的台灣人就知道,提到國民黨的親中政策,多數的大陸人都會直接脫口,「國民黨可以說已經投降了」。可以說,為了經濟而失了國格尊嚴,這情況就有點像面對疫情的歐美急著復工,因為民眾在餓死與病死之間,選擇了寧願病死,也要顧肚子。
既然親中與親美都不能令台灣人滿意,所以過去30年的選舉結果都指向台灣人民傾向維持現狀不變的共識。
台灣被推向美中科技戰風口浪尖
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科技專家史威哲(Rick Switzer)撰寫的一份2019年國家安全報告中提到,台灣、南韓、中國代表美國數位經濟的三大依賴,這份報告加上COVID-19疫情把台灣推向了美中科技戰的風口浪尖,可以預見的是,不管川普執不執政,美國已經採取了對中國大陸祭出「台灣牌」,向北京政府施壓測試政治紅線。
從美中政治角力的歷史經驗來看,美國嘴上說支持台灣,但其實並不是真的想看到台灣跟中國大陸統一,因為統一後的新中國並不符合美國在太平洋與南海的利益。所以站在美國的立場,最好的結果就是,維持現狀,當需要對中國大陸施壓時,就打出台灣牌;達到目的之後,就跟中國大陸握手言和,然後任憑中國大陸「重申主權」,周而復始的利用。
所以不管川普能不能連任,台灣都避無可避的在美中科技戰中,扮演著「關鍵的第三者」。
川普主導供應鏈在美國重置
蔡英文挾800萬的史上最高票連任總統,親美的外交政策立場鮮明,對照前一任馬英九的親中政策,正好是兩個極端,也不知道前後兩任總統私底下有沒有講好,等於是為台灣做了一場政治實驗的對照組。
但不管是親中或親美,台灣都有利弊,因此過去30年來維持現狀主流共識,但這共識卻也把台灣領先中國大陸的優勢一一消耗殆盡,如今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非吳下阿蒙,就連美國也不得不用盡資源來制衡。
所以可以這樣說,台灣的經濟實力已經不足以提供維持現狀的條件,第二階段的美中貿易戰牽動的是台商供應鏈的重置,在川普主導半導體供應鏈在美國重建的國安戰略前提下,減少對中國大陸供應鏈的依賴已經是美日台的共識。
反觀對中國大陸而言,華為限制令讓中國大陸加速科技供應鏈的本土自主化,在台積電不得不選邊站後,台商面臨的是中國大陸訂單會不會因為本土化而減少。所以疫情過後的台灣,已經回不去2019年以前,那個想維持現狀的台灣了。
中國加速科技供應鏈本土自主化
事實上,北京政府在「兩個百年」的難得歷史際遇下,2049年的檯面下統一時間表造成了民族意識高漲,不論是政府與民間都視台灣為禁臠,認定了收復台灣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根本不給台灣平等對話的機會,對話的前提一定是先認同了「一個中國」,而且這個中國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對於兩岸分治之後的「中華民國」無疑是進一步的推向「台灣共和國」,在這樣的背景下,疊加美中科技戰的供應鏈撤出中國的戰略,在中國大陸的台商無疑是第一個面臨選邊站的族群。
這次疫情重創了中國大陸的基層民眾生計,雖然北京政府第一時間宣布百姓的醫療費由政府支出,地方政府也推出消費券的補助,但這些都只是應急的措施,許多基層百姓的工作還是不能正常,卻看到WHA上北京政府大力撒錢20億美元援助WHO(世界衛生組織),網民萬條批評留言被刪,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民間對於好大喜功的習政權的不滿。
但是明(2021)年正好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習近平可能會藉著美中科技戰的台灣問題,來轉移內部經濟衰退的矛盾點,卻反效果造成經濟進一步惡化,政權動搖。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台灣,已經無路可退,只能萬眾一心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