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在經濟與產業方面的訊息都讓人感到紛擾不安,於是我們要開始思索下半年的景氣是否會如我們先前預期的那麼樂觀?我們看到了台幣每天升貶的幅度在擴大當中,代表著國際的資金正在大幅的流竄,若台灣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則台灣的經濟將取決於我們的經濟走向,所以有必要把台灣的經濟探索清楚。
#@1@#知識經濟重新詮釋了科技與產業的關係,台灣是個開放的經濟體,為了要維持長期的經濟成長,必須取決於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而為了台灣產業轉型的需求,及未來邁向全球化的挑戰,整合相關資源與研究發展經驗,共同促進產業技術升級且提升國際競爭力,是台灣未來在世界新經濟布局中競爭力之關鍵所在。《理財周刊》社長梁碧霞認為,應該先從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失業率,來看台灣的經濟現況,才有辦法再談到台灣的大未來。經建會副主委葉明峰指出,台灣的活力有目共睹,在歷經國內外的困頓,台灣仍能展現有活力的一面。去年上半年由於進口8架的民航客機,使得去年上半年貿易幾乎要逆差,於是有人質疑經濟成長是否連保4都有問題;但下半年就開始大量的順差,總計全年貿易順差達153億,超過2004年,結果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達4.09%,順利達成目標。就今年來看,原本預估較為理想的經濟情況,卻在內憂外患夾擊之下,成長幅度令人擔憂。近來國際油價持續攀升,在70美元上下徘徊,超過去年平均的56美元價位,影響工商業、民生至鉅,因此外在的隱憂不可避免。再加上卡債的問題,讓許多金融單位受到很大的衝擊。不過,透過各種協商機制與輔助方式,卡債的問題已慢慢平息中。總括來說,今年上半年似乎比較不理想,因為消費面會受影響;全年來看的話,經濟成長要達到4.3%是很有機會的。而從外銷的數字來看,自從2月以後每個月都在創新高,訂單也都在創新高,因此下半年外銷應持續看好。
#@1@#葉明峰補充,從失業率可以看得出來在民國91年是5.24%創歷史新高,之後隨著景氣,以及政府採行多元就業的方案及措施,使得失業率很快的下降,到去年年底平均是4.14%,今年前3個月已經降到3.8%,預估全年不超過4%。梁碧霞認為,台灣的失業率是令人滿意的,比起歐洲或者是美國等國家都來得要好,但是,經濟的成長率就比較令人質疑,因為畢竟政治的紛擾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重點是經濟的本質。國策中心召集人薛香川,則從製造業及電子業來看,下半年的景氣是很好的。政治的紛紛擾擾,是不會去影響拚命賺錢的企業家們。當然卡債的問題,則可能會影響我們GDP約0.2%。第1季的時候亞洲銀行、世界銀行的預測都認為,全世界的經濟都會比去年還要好,可是後來卻發生全球性股票大跌,升息、通膨的隱憂必須要嚴正以對。在梁碧霞的觀察中,美國仍然必須採取升息的作法,因為資金會外流,尤其是流到中國大陸,所以一定要用比較高的利率把資金留住。之後,就得交由全球所有的投機客去衡量,是要到中國大陸等人民幣升值,還是要美國賺定存的利息。薛香川指出,其實關於這些在全球的經濟學家,都辯了老半天了。不過,還有一個我們還沒感覺到的就是,美國的房地產非常好,但為什麼美國房地產那麼好呢?主要是因為利率太低了。而另外一個關聯性非常大的產業是汽車,美國總統要刺激經濟,都是要用利息來做工具。美國也怕房地產泡沫化,所以要提高利息壓抑通膨,除了石油的價格升高之外,這也是他們所考慮的因素。
#@1@#台大工管系教授洪明洲則是舉出他的觀察,大陸也是一個對我們追趕的力量,他們追趕的力量是全方面的,不只是經濟或者是產業。台灣的條件其實是更好的,但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條件有多好。事實上,我們要有更大的爆發力,我們政府與老百姓,可能都不知道我們應該做怎樣的改善,以及我們有什麼樣好的條件?想一想,我們過去一、二十年來也做得非常的好,所以好像沒有任何理由,再把我們的環境做重大的改變,但是事實上,我們卻有很大的改變空間,看全世界的改變,我們也要用新的遊戲規則、新的產業政策,要有開創性以及突破性,而不是我們過去所走過的那種模式。過去台灣在缺乏充足天然資源的情況下,從貧窮、未開發國家轉型成為頂級的資訊科技國家,並因此造就台灣成為全球第5名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台灣已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優勢,創造出其他國家足以效法的發展典範。梁碧霞認為,人類最大的恐懼是對未來的無知,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演變,所以我們會感到恐懼;如果,我們對於上面的政策非常的清楚,對於下面的機制非常的熟稔,我們對於未來就不會感到害怕了。未來我們將會面臨到的變數有匯率的變數、利率的變數、通膨的因素,這一些因素的背後,所引發的是我們害怕經濟衰退。而究竟這些數字的背後它帶給我們多大的威脅?而我們有沒有辦法從這些數字裏面先擬好因應的策略呢?台灣缺乏天然的資源,過去台灣最寶貴的無非是經濟發展奇蹟的經驗,而創造這些奇蹟的人正在逐漸出走之中,台灣有沒有危機?台灣的確存在危機,我們不只是想把今年下半年的景氣看清楚而已,還想把現在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一併解決。
#@1@#有關總體的變數,葉明峰認為應該盡量尊重市場的機能,例如說匯率應該是由外匯市場去決定,利率應該是由資金市場去決定,政府有責任在必要的時候做一些調節的工作。回顧20年前,那時候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資金到台灣來投資,現在因為我們經濟壯大了,大家就能夠有多餘的錢到海外投資,這是很健康的。台商到海外布局,但仍以台灣做為總部,這是最理想的營運模式,所以大家不用過度擔心資金與人才會流出去,只要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這些資金流出去之後還是有回來的機會。薛香川認為,只要我們自己的環境比別人好、進出的工具方便,人會回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再來,是錢會不會回來的問題。以前是非常怕錢出去,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錢,現在,在自由化以及國際化鬆綁之下,雖然有一些進展,但比起他國來說,管制相對較為嚴苛,除此之外,資金回流要課很多稅,這也是讓台商卻步,不敢回流的原因之一。洪明洲則是指出,台灣的產業外流其實是非常地健康,因為,過去台灣的產業就是現在所謂的傳統產業;如果,這一些產業今天還在台灣的話,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台灣的問題就是,如果這些產業外移了之後,我們還剩下些什麼?下一波的產業是什麼?其實,我們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外銷出去,例如像台北的內湖科技園區,它的產值已經超過了竹科,而這種經驗是可以轉移再賣出去的;高雄愛河的整治經驗,也是可以推廣給其他地區的。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從這方面來規畫,將這一些成功的經驗賣給其他國家,然後給業者不斷地教育,同時,吸收全世界的資金與人才回來。洪明洲更建議,政府不應該過分依賴電子科技產業,促產條例應該逐步放棄,我們的產業是要靠創造的,還有很多在等待著被發掘的新產業。梁碧霞總結說明時強調,產業生產力的勝負關鍵已非取決於土地、資金、勞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有無,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因素。台灣受到中國的磁吸效應壓力,唯有擴大投入人才培育,才能夠促使更多先進產業之發展,以持續保有我們的優勢。人才的質與量,是維繫台灣產業發展的命脈,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源頭,如何培育各種產業人才、加強人才的規畫運用,堅實人力資源,才能在提升產業的同時,也提升我們的競爭力,政府單位應該從務實的角度來替人民解決問題。(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請鎖定本周日晚間8點播出之「全民拚理財」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