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時代力量與民眾黨相繼提出的加重囤房稅,引發了「空屋是否集中或過剩?」與「加重囤房稅打房是否有效?」的論戰。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對主張囤房稅者撂出重話,認為視囤房稅為天大正義的專業人士是「百分之百理盲與無理取鬧」,並提出目前環境下政府不打房的政策態度,內政部同時也舉出空房持有比率數據,分析全台空屋房屋所有權分布狀況尚屬均衡,並無明顯分配不均的囤房現象。於是,產官學及各黨派對空屋是否有集中與過剩問題,紛紛提出論述加入戰局。
「空屋是否集中或過剩?」與「加重囤房稅打房是否有效?」根本就是兩回事
在筆者看來,囤房稅的論戰是一場雞同鴨講的賽局,因為「空屋是否集中或過剩?」與「加重囤房稅打房是否有效?」根本就是兩回事,而各方爭議焦點,卻偏離轉移到「空屋持有是否過度集中或過剩」的論戰,於是,內政部特別提出「空屋之持有戶數占比」分析,聲稱58.2%的空屋是由擁有一間房屋者所有,直指全台房屋權屬分配朝向均衡趨勢發展。
產官學及民代多方論戰 各有所思 各取所需
台北市副秘書李得全針對內政部提出的「空屋之持有戶數占比」分析表,提出七大質疑,指出空屋的嚴重性非內政部以數據盲點可以混淆與掩蓋。另外,公民團體與學者也紛紛加入空屋論戰,提出總歸戶彙整問題,藉以釐清空屋嚴重的事實,一場稅制革新的鬥力與論戰已經偏離了改革的目的與主題,分析這場賽局的參與者,學者專家在缺乏實戰經驗基礎紙上談兵並狂作論文;民代們明知囤房稅對打擊房價效果有限,卻頻頻在打假球,藉標榜居住正義,討好年輕族群與選民;政府官員面對高房價現況又不想在此時祭出打房政策,只好故意投出保送四壞球,再找機會封殺跑壘者;建商業者擔心存貨變囤貨、餘屋變囤屋,紛紛表態支持不打房政策。這場賽局可謂各有所思、各取所需,當賽局結束後,留下一片錯愕的廣大觀眾,殊不知這只是一場打假球的表演賽。
「空屋集中且過剩」是事實,「囤房稅解決房價效果有限」也是事實
筆者給這場論戰的最後評論是「四個事實」與「四個理由」:
1.「空屋多且過剩」是事實
理由:都會富有者的儲屋現象與偏鄉老舊房舍是目前兩大空屋持有的主流,儲屋問題解決方向可以從全面持有稅制改革著手(非片面的囤房稅),但房屋越老流通性越差所導致的空屋會是趨勢,稅制改革要有配套,不宜傷及無辜。
2.「空屋過於集中」也是事實
理由:富有者投資偏愛不動產,以致少數人擁有多屋,這些標的持有期較長較穩定,也較沒炒作效果。而十戶以上持有者若非包租公持有就是建商餘屋,包租公這部分對租價會有炒作影響,若再給稅率優惠與減半,囤房稅就會有反效果,這也是內政部認為囤房稅會有反效果的真正理由。
3.「囤房稅將無法解決空屋」是事實
上述空屋若從其持有動機,就知大都是長期持有的空屋居多,用囤房稅打空屋只會徒增稅制複雜性,而傳統陳舊不合時宜的房屋稅基不打掉再重來,地方政府可在稅基上大動手腳,永遠都有漏洞存在,囤房稅對打擊空屋及企圖逼空屋移轉入租賃市場的效果就會非常有限,這點是專家學者在學術論述上最大的盲點。
4.「囤房稅將無法解決高房價」也是事實
理由:台灣房產稅制改革最大的錯誤就是往往只考慮片面稅制,缺乏就交易稅與持有稅制全面性的考量與革新,「加重囤房稅」如同在頻臨淘汰的老車換裝再製的輪胎,再加上承載超重的貨物,結果不是走不動就會是爆胎惹禍,更如同在危老房屋上增蓋違建,仍然無法解決高房價問題,殊不知台灣的房價問題出在「土地、土地、土地」。
其實,土地是麵粉,房屋是麵包,若土地一再高漲,高房價就永遠無解,再片面增加囤房稅制都是無解的習題,最終,年輕人不但仍然買不起,將更租不起,廣大的民怨永遠無法消除。(稅制改革可參考:台灣房產持有稅制全面性改革之我見https://bit.ly/2AlA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