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日前受到領頭羊台積電與聯發科由強轉弱影響,出現高檔轉折的疑慮,以致七月底花了三十年才由兩大龍頭股帶動台股突破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一二六八二點歷史天險的亢奮,瞬間轉成心理陰霾,究竟一二六八二點會不會曇花一現?市場議論紛紛。
然而觀察市場氛圍,樂觀者顯然遠高於悲觀者,因為內外種種結構因素的改變,是造成台股得以一吐三十年悶氣的源頭,而這些因素的醞釀還處於現在進行式,不會戛然而止,因此不必要杞人憂天。
台積電類比美股水平 本益比評價可望再提升
其中,台積電與供應鏈,或說台積電大聯盟所形成的台股轉骨藥方,牽一髮動全身,影響最巨大,台積電可以說三十年磨一劍,堅持在晶圓代工領域深耕,因而在製程上一路領先世界群雄,甚至將對手遠遠甩開,形成寡占甚至在某些領域獨佔型式,確實得來不易。
以前說是「一顆蘋果救台灣」,現在則是「一家台積電救台灣」,如果將台積電說是「護國神山」,絕非浪得虛名。
現在投資人的疑慮是台積電目前的評價,已將明、後年的可能產值都納入計算,恐怕股價早已反映技術的領先。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全球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下猛藥,無限制撒錢,到了一個空前瘋狂的地步,因此全世界具成長性的高科技股都面臨一個在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環境,本益比大調整勢所必然。
台積電與那斯達克一些龍頭股的本益比動輒百倍相較,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例如亞馬遜預估本益比高逾一八○倍,網飛(Netflix)高逾百倍。
而特斯拉近期股東權益報酬率或每股淨資產為負值,更算不出本益比,股價卻近一千五百美元。
國內有投信投顧業者預告,在全球低利率資金浪潮簇擁下,台股本益比有機會拉高到三十至四十倍。也有法人認為,三十年前市場規模、結構、內外資比、本益比等條件都大不同,台股一時還不至於衍生泡沫化危機。
不能只看舊紀錄 要注意市場新常態
台股會有如此激情演出,國際資金充沛甚至氾濫,追尋有息資產,也是重要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近三個季度,為人類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已奪去近七十萬人的生命,由於各國封境、封城,造成經濟蕭條,促使各國搶印鈔票救經濟,在大量資金苦無出路下,資本市場幾乎淪為炒作的賭場,就連台股也不乏新一代投資人衝進衝出,沉浸於高度投機的氛圍中。
從近期的生技股暴漲暴跌,見到黑影就開槍的瘋狂現象,可見一斑。根據金管會統計,光是今年第一季,卅歲以下年輕人在台股開戶數都以單月達百萬戶在成長,這些股市生力軍,恐怕會成為未來劇烈波動最大的來源。
台灣股市總市值近四十兆元,排名全球第十六大,占全球資本市場的二%,但是,就周轉率而言,近期攀升至二七○%以上,排名全球第四位,僅低於土耳其股市、中國深圳交易所及南韓股市,算得上是賭性超級堅強的市場。
在史上最大資金熱潮匯聚下,台股日前創下三十年來歷史新高指數,就連成交量、市值同步刷新紀錄。
近期台股成交量動輒三、四千億,而整體上市櫃公司的市值也近四十兆,其中台積電市值雖容有起伏,已穩穩站上十兆元。有人擔心,這些數值是否象徵台股已攀上天價、天量?尤其外資撤離也是動輒上百億,是否象徵股市飆升到盡頭的警訊?如果從全世界資金氾濫,又到處尋找有息資產的前提下,由於台股殖利率在世界主要市場中仍然偏低,有利可圖,對於外資吸引力仍大。因此目前的台股市值、成交量或外資進出,看起來都頻創歷史紀錄,但是也可能成為「市場新常態」。
貼合全球經濟發展新浪頭 新冠疫情加速數位化進程
從產業生態轉變的角度觀察,我們都知道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中,奧地利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曾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促因,最近幾年,資本社會正在大力實踐熊彼得的經濟學,也就是以5G、AI為主軸,發展出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境界。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創業家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航太製造商 SpaceX,順利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由私人企業執行的太空載人任務,更是高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
而台灣以台積電領頭的高科技供應鏈,也緊緊貼合這個全球經濟發展的浪頭,更使台股中紛紛誕生新的「千金股」,不讓大立光專美於前,這也象徵著台股生態結構的板塊運動的一部分。
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宅經濟,更引爆全球投資新機會,強化了高科技產業所形塑的未來世界大趨勢。
根據波士頓企管顧問(BCG)發布報告估計,新冠疫情讓人類世界的數位化進程,一口氣跳躍了五到十年,加速企業數位轉型,帶動網際網路、軟體、半導體等產業需求持續成長,遠距工作、視訊會議、遠距教學成為新趨勢,線上影視、電競遊戲,也因為疫情帶動新一波的成長動能,電子商務、外賣外送更是如火如荼地發展開來,當然也讓台企與台股在這個勢頭上有機可乘。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電影院和其他娛樂場所關閉,職業球賽暫停,帶動串流影音巨擘網飛業務騰飛,成為最典型案例。
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 危機、轉機還是空前機遇?
台灣企業在中美貿易戰中,初期看來,好像是夾心餅乾,然而在台企發揮機動調整的韌性之後,於所謂「去美化」、「去中化」的產業戰爭中,台企儼然是扮演左右逢源的腳色,其中原來在中國因為土地、勞工成本優勢不再,而「鮭魚返鄉」或移轉陣地到東南亞、印度或第三地的台商,因搶得機先,而有可能以第三地出口的身分,躲開中美互相以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相互抵制的風險。
也有在大陸投資的台商,乾脆將廠房販售給中國廠商,另闢出路,如緯創將昆山廠賣給幫蘋果代工的中國立訊,積極轉進印度,立訊轉投資宣德,皆為顯例。
而美國企業來台設廠,除了享受台灣供應鏈的便利性,美國正加大力道,重新鏈結台美經濟,將為台灣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創造過去完全沒有的新機會。
舉其犖犖大者,例如谷歌在台灣建立亞洲最大研發中心,美國晶片大廠高通也要在竹科興建研發中心,美商應材未來在玻璃顯示器等新材料跟台灣廠商會有許多共同開發空間。
因此,台股指數突破三十年天險之後,因為市場易產生劇烈的結構性變化,在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等等危機中找到轉機,甚至是旋乾轉坤的空前機遇。
在這樣劃時代的格局下,我們一定要以新的視角來看台股與世界金融情勢的變化,歷史雖然會重演,但會有不同的戲碼,我們只要保持高度的戒心,審慎對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