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業的獲利來自於放款與存款的利差,在經濟擴張時積極放貸,收取較高的利息,順風順水的搭上實體經濟成長的果實;一旦遇到經濟逆風時,利差縮小,獲利衰退,甚至擔心企業或個人發生現金流斷鏈,貸款變成呆帳,影響銀行業的資產品質。
打從一九九七年索羅斯掀起東南亞金融風暴以來,歷經千禧年的網路泡沫、二○○七年次貸風暴、二○○八年雷曼兄弟倒閉、二○一二至二○一三年歐債危機等,都是因為企業或個人的債務高築,然後在經濟衰退時企業發生倒閉或個人失業,導致無力償還貸款,最終導致銀行業獲利衰退,甚或是倒閉危機,這是過去三十年來全球金融業遭遇過的風險。已逝知名藝人豬哥亮拖欠賭債而跑路,但最終透過前東家出面協調,安排工作分期還債,雙贏落幕,就是最佳範例。
雨天不收傘 等待經濟重返成長
這麼多年來各國央行累積許多經驗得知關鍵在於,對於個人來說是保有工作;對企業來說,就是雨天不收傘,銀行與企業及個人一起承擔風險,熬過黑暗期,等到經濟重返成長,企業與個人財務改善,有能力償還銀行債務,銀行的利潤自然重返增長,是互利互惠的關係,而不是零和關係。這點也就是為什麼美國聯準會因應疫情,盡一切能力也要改善就業市場的動機,那怕是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爆表,也不動搖立場。
瞭解了現代央行對於挽救經濟衰退週期的做法與立場後,再來檢視中國大陸銀行業史上最慘的半年報,就不難理解,為何利空公布後,滬深股市的銀行板塊竟然不跌反漲,甚至還有廣發、天鳳、中銀等券商看好未來的投資機會。
歸母淨利潤 六大銀行均降一成
根據六大國有銀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郵儲銀行)二○二○半年報統計,上半年實現營收合計一七三五五.八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工商銀行營收同比增長一.三%、建設銀行增長七.六五%、農業銀行增長四.九五%、中國銀行增長三.二四%、交通銀行增長七.二八%、郵儲銀行增長三.三五%。可以發現營收並沒有因COVID-19疫情而衰退,顯示六大國有銀行配合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雨天不收傘。
但眼尖者必然會注意到,六家銀行上半年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五六六三.三億元,較二○一九年同期的六三七七.四四億元相比,相當於少賺了約七一四億元,六大行淨利潤平均下降一○%,這主要是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利實體經濟,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資料顯示,今年前七個月銀行業共向實體經濟讓利八千七百多億元。各家銀行的普惠貸款放量齊升、利率下降則是最好的印證。
此外,淨利潤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呆、壞帳提前撥備準備金,好處就是可預防經濟衰退所導致的金融風暴,壞處就是實體經濟受疫情衝擊對銀行業影響相對滯後,預計未來幾個季度銀行利潤還會持續承壓。整體來看,銀行業的資產品質呈現出「大幅度確認不良、大幅度計提撥備、大幅度風險處置」的三大特徵。
第二季GDP回升 經濟漸漸恢復常態
隨著中國大陸第二季GDP回升到三.二%,製造業指數連續六個月維持在榮枯值之上,實體經濟逐漸從疫情中恢復,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第一季,中國大陸GDP增速將逐漸加速,這可能將消除銀行潛在的風險壓力。而銀行支援實體經濟,也是將利潤下行和風險下行的壓力減弱。如果經濟恢復到正常狀態,銀行業的淨利潤也將隨之上升。
此外,疫情的衝擊讓銀行悄悄地轉型,不少銀行的保險代銷在減少,基金代銷卻擴大了,有一些銀行由於理財規模的上漲,理財手續費也出現上升,這讓銀行的手續費和佣金收入出現了微妙的變化,試圖改變過度依賴存貸業務的傳統營利模式。
還貸壓力大 仍須防系統性風險
中國大陸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八月三十日表示,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大陸過去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進一步暴露的時期,居民償還住房貸款和消費型貸款壓力增大,銀行信貸風險日益突出;境內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大,房地產風險仍然存在;全球爆發債務危機、貨幣危機、銀行危機、股市危機等金融危機的概率顯著升高。
從官方談話可以確認中國大陸經濟運行週期性、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金融風險或許用與以往不同的新特徵或演進的方式潛伏著,例如金融開放加速下境內外金融風險疊加共振可能性,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金融結合進一步密切,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等,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