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貨幣就廣義的觀點,美國早在1700年即已有所謂代用貨幣的發行流通,輔助法定貨幣之不足。迄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百業待興,為期因應,美國乃參酌德國古典經濟學家格塞爾(Gesell)自由貨幣理論,修正後引進美國為折價輔幣(Stamp Scrip),廣為流行,形成第一次區域貨幣發行風潮。1933年羅斯福施行新政,禁止區域貨幣發行,風潮乃告終止。
1990年代美國景氣低迷,偏鄉地區首當其衝。為期因應,基於傳統環境及第一次區域貨幣發行的成功經驗,乃於1990年開始發行伊薩卡券,並迅速普及美國各地。而伊薩卡券區域貨幣的發行,既未取得區域貨幣發行執照,亦未向美國區聯邦準備銀行提出申請,在公益團體資助下即以基於活絡地區經濟及落實環境保護為由,逕行發行區域貨幣。
美國區聯邦銀行聞訊當即組成調查小組前來。調查結果認為,伊薩卡券體系發行流通的區域貨幣,與央行發行的美元並無競合性,且發現區域貨幣可以輔助法定貨幣流通之不足,進而可以加速貨幣流通,活絡經濟,落實環境保護。
當局並將伊薩卡券等區域貨幣的功能,定位為在取得地方社會民眾信賴的基礎下,做為便利有益的交換工具之用。此一功能的發揮,有助經濟的活絡化。並認同伊薩卡券發行流通有助於「自助助人,回饋地區,穩定地區經濟及社會」目標的實現。
2010年以來,由於金融科技的快速成長,電子支付業的崛起,無現金化的政策下,電子支付包括行動支付已蔚為世界潮流,美國政府當局雖未強制推動,民間各業則積極進行電子化,取得先機。
面對此一電子化趨勢,美國向來以發行紙幣為主流的區域貨幣,亦難免受到衝擊。以伊薩卡券為例,2011年以來,流通量逐漸下降。揆其原因,仍以當地居民以使用信用卡、轉帳卡極為便利,因而減少紙幣包括區域貨幣的使用。加以伊薩卡券推動者格洛弗搬離伊薩卡地區,雪上加霜。
伊薩卡委員會為因應此一衝擊,乃積極透過雜誌宣導之同時,並全力推動伊薩卡券電子貨幣化。如此一來,美國應用科技發行電子區域貨幣在美國迅速普及,成效極佳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