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正式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二○二一~二○三五年)」後,被市場、產業界人士視為中國新能源車業市場、相關車企及供應鏈重大發展機遇政策利多。
根據《規劃》,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至二○二五年將明顯增強。純電動乘用車平均電耗,將下降至每百公里十二千瓦時,新能源車新車銷售量將達整體汽車新車銷售總量二○%比重。
新能源車發展規劃目標 因現實因素小幅下調
不過,市場法人機構卻發現正式發布的《規劃》銷售目標,已低於去年《徵求意見稿》的二五%占比目標。中信證券指出,政策目標的小幅下調,預估為考慮到「補貼退坡」、「疫情」等因素影響結果,政策目標明顯更偏重於「發展質量」。
光大證券亦表示,主政當局基於新能源車目前市場銷量、滲透水平、補貼環境的變化,因而新制定的最終可望達到目標,相對而言,更為客觀、實際。
中國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新能源車」市場成長發展。近期一場由中國工信部所舉辦的記者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公開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二○二一年將會迎來更大成長驚喜,銷售量增速很可能會超過三○%年增率,全年有望達一八○萬輛以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發布研調報告指出,儘管今年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央與地方官方購車補貼金額退坡、國際油價下降等利空因素影響,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表現卻超乎原先預期水準,預估全年可達一三○萬輛,年增率約八%左右。根據統計資料,中國新能源汽車今年一至十一月份,產銷總量分別達一一一.九萬輛、一一○.九萬輛,產量年減○.一○%,降幅較今年一月份至十月份總和,收窄九.一個百分點,銷售量年增率為三.九○%,成功結束原先的下降趨勢。
中國新能源車未來五年 年複合增長率36%
大陸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今年可持續發展力道更強,被產業界人士定義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元年,整體產業發展已成功進入一個新階段。
市場研究機構 IDC於十二月三日所發布報告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二○二○年整體約為一一六萬輛。同時,因受惠政策推動等利多因素影響效益,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於未來五年迎來強勁成長,二○二○至二○二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將可達三六.一○%。
IDC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五年強勁成長的最主要驅動因素,來自於五個重點面向: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汽車廠商的布局和投入、動力電池技術的不斷突破、自動駕駛的協同發展,與消費者更加開放的態度。
不過,IDC同時也預警指出,一些客觀性制約因素,料將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腳步,包括消費者部分,民眾依然對新能源汽車存在諸多疑慮。
其次,於基礎設施建設完整度、普及化方面,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化,仍需一段努力過程,公共充電樁的覆蓋比率,目前也尚處於相對落後階段。
IDC預估,二○二一~二○二二年得益於疫情後的反彈,以及財政補貼期限的延長,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大幅增長,二○二三年以後,隨著政府的財政補貼減少,整體市場將逐漸回歸穩定成長態勢,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於二○二五年達五四二萬輛左右。
產品結構組成部分,純電動汽車(BEV)於新能源汽車市場所占有比例,將自二○二○年的八○.三○%,進一步提升達二○二五年九○.九○%占比。
購置補貼大幅下滑 車企面臨價格下行挑戰
二○一九年,中國官方對民眾購置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金額大幅下滑,地方政府補貼金額也同時取消之下,導致單台車平均補貼降幅高達七○%。
從絕對金額來看,微型車、小型車補貼金額,將自原本四~五萬人民幣區間,大幅驟降至一.八萬元人民幣以下。因此,降低動力電池成本,已成為市場車企未來二~三年低階乘用車的造車發展主線。
Tesla Model 3於中國市場今年九月份單月銷量出爐後,單月共賣出一一三二九輛,已連續五個月創下中國市場單月破萬輛銷售佳績,預估自十月份起,於售價更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版」上市後,Model 3將可於中國電動車市場,搶下更多購車訂單。
不過,乘聯會同時也認為,Model 3遲早會調降售價至百萬元新台幣之內,進一步刺激市場銷量。
以Model 3二○二○年於中國市場的逐月銷售統計來看,特斯拉僅於 一月、二月、四月三個月份,單月銷量不足萬台,其他六個月份單月銷量,全都破萬台以上。
由於十月一日起,中國製造Model 3 SR+、LR RWD車型,都將換裝搭載「磷酸鐵鋰版電池」,售價因此雙雙下調至新台幣一○六萬元(二四.九九萬元人民幣,已包含補貼金額)、新台幣一三二萬元(三○.九九萬元人民幣,未包含補貼金額),雙雙創下 Model 3全球銷售價格新低紀錄,市場因此預期,中國製Model 3後市銷量將再進一步向上成長。
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特斯拉(Tesla)入門款車型降價至二五萬人民幣,乃是預料中的事。況且,特斯拉今後還會繼續降價,因為特斯拉的主要營運核心,即為以高性價比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成為民眾駕駛出行的首選車輛。
新能源車價格挑戰賽開打 磷酸鐵鋰電池產業撿到槍
磷酸鐵鋰(分子式:LiFePO4,英文:Lithium iron phosphate,別稱「磷酸鋰鐵」、「鋰鐵磷」,簡稱「LFP」),為一種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以其正極材料所命名「磷酸鐵鋰電池」亦稱「鐵鋰電池」,最大特色為不含「鈷」等貴重元素,原料價格低,同時,磷、鐵元素地球資源蘊藏量豐富,不會出現供料不足問題。「磷酸鐵鋰電池」工作電壓3.3V,單位重量下,電容量大、放電功率高,且可快速充電、循環壽命長,於高溫、高熱環境下,工作穩定性高。
作為車用動力鋰電池的一種,磷酸鐵鋰電池(LFP電池)優缺點非常明顯。
成本低、循環次數高,能量密度低、低溫性能差。特殊的指標數據,先前即決定LFP電池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已逐漸被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更高的三元電池所蠶食。目前,磷酸鐵鋰電池主要集中裝機於中大載客容量客車、專用中大型車輛上,於乘用車市場領域的裝機份額偏低。
然而,隨著中國政府的購車官方補貼政策大幅變動後,新能源車市場原本一直追求,三元電池高能量密度的發展方向,明顯遇到日漸沈重的成本阻力。囿於降低整車成本的造車壓力下,積極尋找其他動力電池替換既有三元電池應用,因此成為新能源車企一直堅持的重點思路。
購置、搭載價格較三元電池便宜達一五%~二○%的磷酸鐵鋰電池(LFP電池),因此出線成為車企於低端(階)乘用車型上,搭載動力電池的選項考慮重點方案。
磷酸鐵鋰電池較三元鋰電池有較大的成本優勢。自正極材料到電池系統,再到整車搭載,甚至整個消費者使用過程,皆具成本降低優勢。磷酸鐵鋰電池主要的降本路徑,來自於材料端價格的不斷下降,以及鐵鋰電池工藝水平的持續提升所致。
以總電量四○千瓦小時的小型車為例,三元電池價格約四萬元人民幣,續航里程為三五○公里;磷酸鐵鋰電池價格為三.二萬元人民幣,續航里程三○○公里。犧牲五○公里理論續航(實際續航約縮減二○~三○公里)里程,可以為車企帶來多達八千元人民幣左右的成本下降空間。
以往Tesla對於三元鋰電池的充電建議,要求車主日常使用時,可將電量充至八○%~九○%即可;需要長途旅行時,出行前再將電量充滿至一○○%,這樣子做可以保護電池、延長電池壽命。
不過,現在Tesla中國已經將入門款「Model 3 SR+」的動力電池,改換為搭載「磷酸鐵鋰電池」,以大幅降低成本,並且亦可朝供應鏈當地化、本土化的發展目標前進。
Tesla中國也對於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車輛,予以車主不同的建議使用方式。日常使用時,可以不須顧慮充電量百分比上限,並且建議至少每週一次,將電池電量充滿達一○○%,這麼一來,將會有助於電池平衡。
全球新能源車電池新龍頭 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後市俏
基於官方購車補貼金額的變動消長,已朝向成本導向的轉變方向偏移,中國券商研究機構因此堅定看好磷酸鐵鋰電池,於乘用車動力電池領域的配套搭載數量,將會持續提升。
鐵鋰電池在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復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動力裝機量中的份額,會維持一個穩定的比例。從單一車型來看,五菱榮光/宏光神車電動版本產銷規模有望達十萬輛級別,貢獻裝機量將達4GWh。長期來看,中國券商研究部預計中國國內五○%A00車型、三○%A0車型,一○%A級車、三○%插電車型,均有望配套搭載LFP電池出廠。
以二○二○年各車型銷量預測模型數據計算,LFP電池裝機增量可高達10GWh,鐵鋰電池裝機量亦可達30.37GWh;二○二一~二○二二年LFP電池裝機量,分別達36GWh、42.6GWh。
伴隨全球主流車企的低端(階)新能源車型,也陸續開始轉向以使用LFP電池為主之下,長期而言,LFP電池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的搭載增量空間將更加可觀。
根據崔東樹評估,中國目前沒有比寧德時代(CATL)的「磷酸鐵鋰電池」更好或更低價的電動車動力電池替代品,也因此,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中國上海工廠所製造Model 3,至少可預期將於一段時間內,持續保持極高的性價比狀態。
但他也同時提及,短期之內,要再見到Model 3降價的可能性已不大,未來幾個月內,這部市場上暢銷的指標型電動車,於中國市場的銷售價格,料將保持穩定狀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寧德時代為全球車用動力電池市場領域龍頭廠,三元、鐵鋰電池並行發展、供貨。二○一九年32GWh總裝機量中,21GWh為三元,11GWh為鐵鋰。
三元電池方面,寧德時代目前已與海內外多家主流車企建立合作關係,並已於歐洲設立電池工廠,其未來有望受益歐洲電動車市場爆發成長潮,進一步鞏固市場占有率板塊,後市營運高成長動能向上可期。
磷酸鐵鋰電池主要配套搭載於大巴士車、大型環衛車輛等,自二○一九年下半年起,寧德時代鐵鋰電池開始向乘用車型配套供貨;此次成功向Tesla中國廠提供Model 3用磷酸鐵鋰電池,料將有望進一步奠定其於鐵鋰動力電池領域的行業地位。
如此一來,伴隨全球車用動力電池龍頭大廠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後市看好,預料將有利台廠相關供應鏈、概念股族群後續表現。